根据《工伤保险条例》和《工伤认定办法》的规定,工伤认定应当由统筹地区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作出。
不同地区的统筹地区设置不一,根据具体情况设定。根据规定,直辖市和设区的市实行全市统筹,其他地区的统筹层次由各省、自治区确定。需要说明的是,直辖市实行的是省级统筹,但不负责工伤认定的具体事项。因此,《工伤保险条例》第17条第3款规定,省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该进行工伤认定,而设区的市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按照属地原则进行工伤认定。
工伤认定是指根据国家的政策、法规,确定职工受伤或患职业病是否因工造成的事实。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作出的工伤认定属于具体行政行为,如果个人或用人单位对工伤认定决定不服,可以依法提起行政复议;对行政复议决定不服,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诉讼。这样的规定有利于保护工伤职工和所在企业的利益。
(1)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
(2)工作时间前后在工作场所内,从事与工作有关的预备性或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伤害;
(3)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等意外伤害;
(4)患职业病;
(5)因工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或发生事故下落不明;
(6)在上下班途中,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
(7)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认定为工伤的其他情形。
(1)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发生事故下落不明;
(2)在抢险救灾等维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活动中受到伤害;
(3)职工原在军队服役,因战、因公负伤致残,已取得革命伤残军人证,到用人单位后旧伤复发。
《工伤保险条例》对《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进行了较大的修订,扩大了工伤认定的适用范围,增加了视为工伤的情形。新发布的《工伤保险条例》对工伤认定的标准更为准确、宽泛。新增了一项内容,即在工作时间前后在工作场所内,从事与工作有关的预备性或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伤害的情形。对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的,只要在上下班途中即可认定为工伤,不必限制在上下班的规定时间和必经路线上。可以看出,新发布的《工伤保险条例》加强了对职工合法权益的保护。
工伤认定和评残认定、司法鉴定和伤残评定与伤情鉴定之间的区别。申请鉴定主体、前提条件、依据、内容、所需材料和收费等方面都有所不同。其中,工伤认定和评残认定主要关注工作伤害及伤残程度,而伤残评定与伤情鉴定则更多涉及交通事故或其他伤害造成的身体损伤程度及影
工伤劳动能力鉴定的程序。首先,申请鉴定需提交相关资料并满足条件;其次,委员会将初审资料,若不完整则要求补充;接着,从专家库中抽取专家组成鉴定组进行鉴定,必要时委托医疗机构诊断;最后,委员会在20日内送达鉴定结论,如对此不服可申请再次鉴定。
农民工工伤待遇索赔程序中的难点,即劳动关系确认难、时间长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报告提出加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职权,简化工伤认定程序,将确认劳动关系的仲裁程序改为行政听证程序,以便农民工能够更快地申请工伤认定并享受工伤保险待遇。
根据上述内容,从业人员在以下情况下可以被认定为工伤: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在工作时间前后在工作场所内从事与工作有关的预备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伤害;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等意外伤害;患职业病;因工外出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