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伤是指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患职业病的情况。
员工在工作受伤后,单位应在一个月内向统筹地区劳动局申请工伤认定。如果单位未申请,工伤职工或家属、工会可在事故发生一年内向统筹地区劳动局申请。
指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的情况。
指工作时间前后在工作场所内,从事与工作有关的预备性或收尾性工作时受到事故伤害的情况。
指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等意外伤害的情况。
指因工作导致患上职业病的情况。
指在因工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或发生事故后下落不明的情况。
指在上下班途中,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的情况。
指法律、行政法规明确规定应当认定为工伤的其他情况。
指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上,突发疾病死亡或经过48小时抢救无效后死亡的情况。
指在抢险救灾等维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活动中受到伤害的情况。
指职工原在军队服役,因战、因公负伤致残,已取得革命伤残军人证,到用人单位后旧伤复发的情况。
用人单位或个人可以在接到工伤认定之日起两个月内向做出工伤认定的上级劳动局申请行政复议,或者三个月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工伤认定结论作出后,可以向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申请劳动能力等级障碍鉴定。劳动能力等级障碍鉴定分为十级,其中一级为最严重。
用人单位或职工个人对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作出的劳动能力等级障碍鉴定不服,可以在收到鉴定书的十五日内向省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申请重新鉴定。
根据各个级别相对应的赔偿标准,受伤职工与用人单位协商赔偿。如果用人单位不予赔偿或双方在赔偿方面无法达成一致意见,受伤职工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劳动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一方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上诉。对于生效的判决,一方不履行的,另一方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工伤认定期限过后的处理方式。工伤保险请求权和民事赔偿请求权是两个独立权利,工伤职工可以进行民事赔偿请求。发生工伤事故时,应首先按照《工伤保险条例》处理,无法获得赔偿时再进行民事侵权处理。如果因用人单位原因超过工伤认定申请时效,劳动者可向法院提起诉讼,
公司活动中员工受伤是否构成工伤的问题。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只要员工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就可以认定为工伤,核心在于工作原因。同时,违规操作与工伤认定无关,工伤认定采用无过错原则。用人单位应重视员工的安全教育培训,确保安
工伤认定条件中劳动关系的要求。在认定工伤过程中,劳动关系的确认是重要前提。《工伤保险条例》规定了参保单位范围,只有具备劳动关系的职工或个体工商户雇工才能享受工伤保险待遇。劳动关系成立需具备特定情形,未签合同的可通过多种凭证证明劳动关系存在,用人单位承
人民法院无权确认工伤的情况。依据相关规定,工伤认定的主体是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而非法院。文章还介绍了工伤保险基金实行全市统筹的层级规定以及工伤认定的具体流程和细节,包括用人单位应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申请所需的材料和流程,以及受伤害职工或其直系亲属和工会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