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人民法院昨日发布司法解释,明确了职工在上下班途中发生事故的四种情形可以认定为工伤。根据规定,职工在合理时间内往返于工作地与配偶、父母、子女居住地的合理路线的上下班途中发生事故的,亦可认定为工伤。
工伤认定一直是劳动领域备受关注的焦点,但由于劳动关系的复杂性,职工伤亡情形的多样性,使得立法很难提供明确划一的操作规范。例如,对于工伤的认定标准,《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规定了具体细则,其中涉及工作时间、工作场所、工作原因、因工外出期间、上下班途中等诸多用语,如何认定存在较大的解释余地,这也常常导致利益纠纷的发生。
在以往的司法实践中,对于行政部门不予认定工伤的行为,司法审查往往遵从严格的形式标准,只要行政决定没有明显违法的地方,司法机关大多维持行政决定。然而,这种忽略合理性的合法性审查,难以对劳动者权益提供更充分的保护和救济。特别是对于那些处在标准边缘、模糊不清的职工伤亡情形,往往因为行政机关的严格解释而不能认定为工伤,司法也无法提供帮助。
为了避免立法被不当解释,更好地保护职工权益,司法解释细化了工伤认定中的问题。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是,司法解释正式引入了工伤认定的“合理性”标准,四种上下班认定情形中都出现了“合理时间”和“合理路线”。通过关键词“合理”,司法解释实际上对工伤认定作出了宽松解释,以回应劳动者合理的权利诉求,体现了司法的公平公正。
关于“合理时间”和“合理路线”的定义,最高法院行政审判庭庭长赵*光举例说,下班后等交通高峰时段过了再回家,下班的途中顺路到菜市场买点菜,都属于合理的范畴。可见,司法解释对“合理”的认定比较宽泛,这意味着审判需要根据个案进行合理性审查,以判断行政部门的工伤认定结论是否正当。因此,法官在审查中具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权,公正的司法裁判则需要正当行使自由裁量权。
需要注意的是,司法解释只规定了“对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认定下列情形为'上下班途中'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由于不能突破行政法规的范围,司法解释只能从支持行政决定的角度进行规定。这带来的问题是,如果行政部门不将司法解释列出的情形认定为工伤,劳动者是否能得到司法救济尚不明朗,这也大大影响了司法解释对于职工权益保障的效果。因此,今后在修法时应考虑吸收合理性标准,为劳动者提供更完整的法治保障,以化解司法的局限性。
如何申请工伤认定,特别是在骨折三个月后的情况。用人单位应在事故发生后30天内申报,否则劳动者及其工会可申请。申请时需携带劳动合同、申请书、身份证、事故情况材料等。工伤认定机关有权不受理未能提交充分资料或超过申请时效的申请。如有疑问,可提起行政复议或诉
交通事故工伤认定条件。主要包括在工作时间内和工作岗位上突发疾病导致死亡或在48小时内抢救无效死亡视为工伤;在维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活动中受伤也被视为工伤;军队退役伤残复发同样视为工伤。而因犯罪或违反治安管理伤亡、醉酒导致伤亡、自残或自杀等情况则不得认
中国工伤保险条例中工伤认定的条件和范围,包括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患职业病等七种情形。同时,文章还介绍了工伤认定的特点,包括属于具体行政行为、行政确认行为、须申请的行政行为等,并说明了相关行政复议和受理流程。
交通事故骨折的鉴定时间问题。一般受伤后三个月内应进行伤残鉴定,该鉴定是对伤残程度进行评定的过程,包括交通事故伤残、工伤事故伤残等。鉴定由司法部门委托相应机构进行,需要提供相关病历、工伤认定决定书等材料。鉴定过程中需遵循伤情稳定的原则,并在伤者康复后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