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职工遭受事故伤害或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后,所在单位应在事故发生之日或被诊断、鉴定之日起30日内向统筹地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特殊情况下,经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同意,申请时限可适当延长。
2. 若用人单位未按规定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工伤职工或其直系亲属、工会组织可在事故发生之日或被诊断、鉴定之日起1年内直接向用人单位所在地的统筹地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1. 工伤认定申请表及职工的居民身份证。工伤认定申请表应包括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以及职工伤害程度等基本情况。
2. 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包括事实劳动关系)的证明材料。
3. 医疗诊断证明或职业病诊断证明书(或职业病诊断鉴定书)。
若存在以下情形之一,还需提交相应证据:
1. 若用人单位未参加工伤保险,需提交用人单位的营业执照或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出具的查询证明。
2. 若职工死亡,需提交死亡证明。
3. 若属于《条例》第十四条第(一)项、第(二)项情形,需提交事故的相关证据材料。
4. 若属于《条例》第十四条第(三)项情形,需提交公安部门的证明或人民法院的判决或其他证明。
5. 若属于《条例》第十四条第(五)项情形,需提交公安部门的证明或相关部门的证明。
6. 若属于《条例》第十四条第(六)项情形,需提交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的证明;若不属于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处理的,需提交相关部门的证明。
7. 若属于《条例》第十五条第(一)项情形,需提交医疗机构的抢救证明。
8. 若属于《条例》第十五条第(二)项情形,需提交民政部门或其他相关部门的证明。
9. 若属于《条例》第十五条第(三)项情形,需提交《革命伤残军人证》及医疗机构对旧伤复发的诊断证明。
工伤职工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患职业病需要暂停工作接受工伤医疗时,在停工留薪期内,原工资福利待遇保持不变,由所在单位按月支付。
停工留薪期一般不超过12个月。若伤情严重或情况特殊,经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可适当延长,但延长期限不得超过12个月。工伤职工评定伤残等级后,停发原待遇,按照相关规定享受伤残待遇。工伤职工在停工留薪期满后仍需治疗的,继续享受工伤医疗待遇。
对于生活不能自理的工伤职工在停工留薪期需要护理的情况,由所在单位负责。
所称工资总额,是指用人单位直接支付给本单位全部职工的劳动报酬总额。
所称本人工资,是指工伤职工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患职业病前12个月平均月缴费工资。若本人工资高于统筹地区职工平均工资的300%,按照统筹地区职工平均工资的300%计算;若本人工资低于统筹地区职工平均工资的60%,按照统筹地区职工平均工资的60%计算。
工伤认定流程和工伤保险制度的相关内容。员工受伤后需提交病例复印件,并由单位在一个月内申请工伤认定,若单位未申请,员工可在一年内申请。员工治疗及休息期间,单位需按月支付工资。员工在治疗完毕或劳动能力鉴定结束后可申请工伤待遇。同时,介绍了工伤保险的定义、
工伤认定的期限遵守、认定程序以及超过期限的处理方式。首先介绍了工伤认定申请的时间限制和因忽略期限而可能产生的风险。然后详细阐述了工伤认定的具体程序,包括申报、受理、调查和认定等环节。最后,对于超过工伤认定申请期限的情况,提出了通过诉讼来维护合法权益的
工伤认定申请人提供虚假材料时的处理措施,以及已满60周岁工作受伤的员工是否能认定为工伤的问题。对于提供虚假材料的申请人,社保行政部门会采取责令改正、罚款甚至追究刑事责任等措施。对于已满60周岁的员工,虽然与公司建立的是劳务关系,但如果在工作期间受伤,
工伤赔偿的法定程序及时间。从申请工伤认定到获得赔偿一般需要一年左右,包括工伤认定、劳动能力鉴定和工伤赔偿三个主要步骤。如果发生争议,可能需要通过诉讼程序解决,时间会更长。工伤治疗期间,劳动者应按程序及时咨询和申请,有助于更快获得赔偿。同时,文章还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