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十七条第四款的规定,已经缴纳工伤保险费的用人单位、职工及其近亲属将失去要求工伤保险经办机构从工伤保险基金中支付在此期间发生的工伤保险费用的权利。因此,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应当拒绝受理超过法定期限提出的工伤认定申请。
虽然超过法定期限提出工伤认定申请不再适用工伤认定行政程序,工伤保险待遇也不再从工伤保险基金支付,但这并不意味着职工将丧失获得工伤赔偿的实体权利。因为劳动者享受劳动保护,因工受伤享受工伤保险待遇是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基本权利,职工及其近亲属应当享有通过行政程序以外的其他救济渠道获得工伤保险待遇的权利。
职工及其近亲属可以通过与用人单位协商,自愿达成赔偿协议的方式享受工伤保险待遇,也可以通过诉讼的方式获得工伤保险待遇。
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六条的规定,身体受到伤害要求赔偿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一年。职工因工伤事故受到人身损害,其要求赔偿的诉讼时效期间也适用这一规定。
工伤保险属于社会保险范畴,但法律并没有将工伤事故排除在人民法院的受案范围之外。因此,职工因工伤事故受到人身损害,其要求赔偿的诉讼时效期间也应适用一年的规定。诉讼时效可以中止、中断或延长。
工伤保险是国家对劳动者劳动权益的社会保障措施,具有一定的国家强制性。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具有工伤认定的行政职权,具有权威性和效率性。由于涉及工伤保险基金的支付,与公共利益密切相关,因此工伤认定应当行政优先,司法应保持应有的克制。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二条第一款规定:“依法应当参加工伤保险统筹的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因工伤事故遭受人身损害,劳动者或者其近亲属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用人单位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告知其按《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处理。”该规定体现了行政优先的理念。
在超过法定期限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情况下,职工及其近亲属将丧失通过行政程序认定工伤的权利,且工伤保险待遇也不是从工伤保险基金支付,而是由用人单位承担。此时,工伤纠纷完全是用人单位和职工之间平等主体的利益争议,不涉及公共利益,国家无需介入对其进行行政管理。
因此,赋予职工及其近亲属诉权,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护受伤职工获得工伤保险待遇的实体性权利。对于超过法定期限提出工伤认定申请被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拒绝受理的案件,只要未超过诉讼时效一年的规定,或符合法定中止、中断、延长的情形,职工仍可以通过诉讼的方式,要求用人单位支付工伤保险待遇。
若人民法院认为符合工伤的法定构成要件,应当判令用人单位足额支付工伤保险待遇。当然,职工也有权放弃获得工伤保险待遇的权利。
工伤认定的期限遵守、认定程序以及超过期限的处理方式。首先介绍了工伤认定申请的时间限制和因忽略期限而可能产生的风险。然后详细阐述了工伤认定的具体程序,包括申报、受理、调查和认定等环节。最后,对于超过工伤认定申请期限的情况,提出了通过诉讼来维护合法权益的
劳动者维权的期限规定。包括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投诉、申请劳动争议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提起诉讼、申请行政复议、对复议决定不服提起行政诉讼、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以及申请工伤认定的时限。这些规定确保了劳动者在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能够在一定期限内采取相应
工伤认定申请的期限和途径,包括职工发生事故伤害或被诊断职业病后所在单位应在限定时间内向工伤认定机关提出工伤认定申请。未申请的,受伤害职工及其直系亲属或工会组织可以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同时,文章介绍了农民工工伤死亡赔偿标准及相关待遇的计算方法。
工伤劳动能力的鉴定时间限制和相关流程。根据相关规定,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应在收到申请后60日内作出鉴定结论,伤情复杂时可延长30日。用人单位应在事故发生后30日内提出工伤认定申请,个人申请期限为一年。鉴定流程包括填写申请表、提供医疗资料、审定申请、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