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工伤保险条例》和《工伤认定办法》的规定,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应在60天内受理工伤认定申请并作出决定。对于事实清楚、权利义务明确的工伤认定申请,应在15天内作出决定。对于需要依据司法机关或相关行政主管部门的结论的申请,在这些部门尚未作出结论之前,工伤认定时限将暂停。
根据《工伤保险条例》和《工伤认定办法》的规定,工伤职工、其直系亲属以及工会组织可以在事故发生之日或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的一年内向用人单位所在地的劳动保障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超过一年的工伤认定申请,劳动保障部门可以不予受理。
对于因交通事故导致工伤的职工,有些职工可能因为获得了交通事故肇事方的赔偿款而忽略了本应获得的工伤保险待遇。部分职工对于权利行使的期限缺乏充分认知,导致本应获得的权利丧失,这是非常遗憾的。
1、由用人单位或劳动者一方提出申请。
当职工发生事故伤害或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时,其用人单位应在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30天内向所在地的劳动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特殊情况下,经劳动行政部门同意,申请时限可以适当延长。如果用人单位未按规定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受到事故伤害的劳动者或其直系亲属、工会组织可以在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一年内,直接向用人单位所在地的劳动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2、提出工伤认定申请需要提交工伤认定申请表、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包括事实劳动关系)的证明材料,以及医疗诊断证明或职业病诊断证明书(或鉴定书)。
3、劳动行政部门受理后,应在受理工伤认定申请之日起60天内作出工伤认定的决定,并书面通知申请工伤认定的劳动者或其直系亲属和用人单位。
4、当事人对劳动行政部门的工伤认定不服时,可以提起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
在实践中,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或人民法院在审理工伤赔偿案件时经常发现未经劳动行政部门工伤认定的情况。对于未经工伤认定且当事人对是否构成工伤有争议的案件,仲裁委员会不能作出工伤赔偿的裁决,法院也不能作出工伤赔偿的判决。对于这些案件的审理,在仲裁前置程序中应中止审理,并告知当事人向劳动行政部门申请工伤认定。如果在诉讼中,应以当事人未经工伤认定程序且认定是否构成工伤是劳动行政部门的行政职权为由,驳回当事人的起诉。
劳动者经劳动行政部门认定为工伤后,劳动者及其直系亲属或用人单位应向所在地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申请劳动能力鉴定。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应在收到劳动能力鉴定申请之日起60天内作出鉴定结论,并及时送达给申请鉴定的单位和个人。如果用人单位或个人对该鉴定结论不服,可以在15天内向省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提出再次鉴定申请,省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作出的鉴定结论为最终结论。自劳动能力鉴定结论作出之日起1年后,劳动者及其直系亲属、用人单位或工伤保险经办机构认为伤残情况发生变化时,可以申请劳动能力复查鉴定。劳动能力鉴定的结果对于工伤待遇的项目和数额有着重要影响。
根据2004年1月1日施行的国务院《工伤保险条例》第14条规定,符合以下情形之一的劳动者应被认定为工伤:
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15条的规定,有些事故伤害虽然与劳动者所从事的本职工作没有明显的直接关系,但为了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仍应视为工伤,包括:
法医鉴定的时机和申请流程。对于伤残鉴定,建议在伤后三个月进行,对于可能构成重伤的情况也需要在伤后三个月再次鉴定。轻微伤则建议在伤后立即鉴定。申请流程包括及时报案、就医、保全固定损伤情况并及时进行法医鉴定。鉴定结果会影响立案和诉讼。需要注意的是,法医鉴
工伤伤残鉴定的费用及所需申请材料。申请鉴定需提交工伤认定决定书、诊断证明、病历材料、有效身份证明等。鉴定费用由用人单位承担,包括初次鉴定、重新鉴定和复查鉴定的费用。如果购买了工伤保险,费用由保险基金支付。若初次鉴定的申请由职工或其直系亲属提出,费用需
《工伤保险条例》中关于工伤认定申请的时限规定。用人单位需在事故伤害发生或被诊断为职业病后30日内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否则发生的工伤待遇及相关费用由用人单位承担。同时,职工或其直系亲属、工会组织也可在限定时间内直接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认定申请。此外,还
打架派出所案件的结案时间规定。根据公安部125号令,结案期限一般为30日,复杂情况可延长30日。鉴定期间不计入办案期限。如因被处理人逃跑等客观原因无法在规定期限内作出决定,公安机关会继续调查取证,并依法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