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劳动工伤 > 工伤赔偿 > 工伤事故赔偿 > 矿难死亡赔偿多少,煤矿死亡赔偿标准是怎样的

矿难死亡赔偿多少,煤矿死亡赔偿标准是怎样的

时间:2025-02-05 浏览:32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80727

丧葬补助金

根据职工本人工资的一定比例发放,标准为统筹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6个月。

供养亲属抚恤金

1. 抚恤金比例

根据工亡职工生前提供主要生活来源且无劳动能力的亲属,按照职工本人工资的一定比例发放。具体比例为:配偶每月40%,其他亲属每人每月30%。对于孤寡老人或者孤儿,每人每月在上述标准的基础上增加10%。

2. 抚恤金核定

供养亲属的抚恤金之和不得超过因工死亡职工生前的工资。

3. 一次性领取抚恤金

对于因工死亡职工供养亲属中未满18周岁的,计算到18周岁;其他供养亲属计算到20周岁。然而,对于年龄在55周岁以上的,每增加1岁减少1年,对于70周岁以上的按照5年计算。

备注:对于未参加工伤保险且未纳入工伤保险统筹管理的因工死亡职工供养亲属,可以选择按月领取抚恤金,也可以选择一次性领取。

供养亲属范围

1. 范围包括

职工的配偶、子女、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兄弟姐妹。

2. 子女范围

子女范围包括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养子女和有抚养关系的继子女。其中,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包括遗腹子女。

3. 父母范围

父母范围包括生父母、养父母和有抚养关系的继父母。

4. 兄弟姐妹范围

兄弟姐妹范围包括同父母的兄弟姐妹、同父异母或者同母异父的兄弟姐妹、养兄弟姐妹、有抚养关系的继兄弟姐妹。

申请供养亲属抚恤金条件

依靠因工死亡职工生前提供主要生活来源,并符合以下情形之一:
(1) 完全丧失劳动能力;
(2) 工亡职工配偶男性年满60周岁、女性年满55周岁;
(3) 工亡职工父母男性年满60周岁、女性年满55周岁;
(4) 工亡职工子女未满18周岁;
(5) 工亡职工父母已故,其祖父、外祖父年满60周岁,祖母、外祖母年满55周岁;
(6) 工亡职工子女已死亡或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其孙子女、外孙子女未满18周岁;
(7) 工亡职工父母已死亡或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其兄弟姐妹未满18周岁。

停止享受抚恤金待遇的情形

以下情况下,供养亲属将停止享受抚恤金待遇:
(1) 年满18周岁且未完全丧失劳动能力;
(2) 就业或参军;
(3) 工亡职工配偶再婚;
(4) 被他人或组织收养;
(5) 死亡。

确定供养亲属资格的时间

供养亲属享受抚恤金待遇的资格,按照职工因工死亡时的条件进行核定。

一次性工亡补助金

1. 补助金标准

一次性工亡补助金的标准为上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倍。

2. 享受条件

第一,伤残职工在停工留薪期内因工伤导致死亡的其直系亲属可以享受丧葬补助金、供养亲属抚恤金和一次性工亡补助金待遇。第二,一级至四级伤残职工在停工留薪期满后死亡的其直系亲属可以享受丧葬补助金和供养亲属抚恤金的待遇。

3. 法律依据

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39条的规定。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工伤赔偿责任的承担

    工伤赔偿责任的承担问题,依据《工伤保险条例》相关规定,职工因工死亡时,其近亲属可从工伤保险基金获得丧葬补助金、供养亲属抚恤金和一次性工亡补助金。其中,丧葬补助金和一次性工亡补助金的标准明确,而供养亲属抚恤金的具体标准和范围由国务院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规定

  • 工伤保险的法律规定和特点

    中国工伤保险的法律规定和特点。所有中国境内的企事业单位和个体工伤户需参加工伤保险统筹并缴纳保险费。工伤保险赔付方式独特,不再通过民事诉讼获得双重赔偿。工伤保险实行社会统筹和企业责任,有利于受害人及时获得救济,企业分散赔偿责任,促进劳资和谐。同时,工伤

  • 交通事故死亡赔偿金的分配规则

    交通事故死亡赔偿金的分配规则。赔偿权利人主要为与死者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范围内的近亲属,分配原则不同于遗产分配,考虑与死者关系的亲疏远近和生活来源等因素。债权人不能要求抵债,死亡赔偿金不属于遗产,不能通过遗嘱处分。

  • 工伤死亡社保赔付后的雇主赔偿责任

    工伤死亡社保赔付后雇主的赔偿责任。在职工因工伤死亡的情况下,工伤保险会进行赔付,用人单位无需再赔偿,若未购买社保则用人单位需承担赔偿责任。文中还介绍了工伤死亡的赔付标准、认定程序以及具体的理赔流程。

  • 工伤赔偿的具体办法
  • 竞业禁止协议中的补偿费用计算
  • 大连工伤九级伤残赔偿多少钱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