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27日,劳动者曾某在井下作业时不幸遭受石头砸伤,导致右小腿、左小腿及肘部受伤。曾某随后被送往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九八医院进行住院治疗,共住院75天,于2012年3月12日出院。2012年3月29日,曾某与雇主公司达成工伤赔偿协议,约定由公司一次性赔偿曾某47000元。然而,2012年6月18日,郴州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对曾某的伤情进行鉴定,认定其伤残等级为九级。由于双方在工伤赔偿事宜上未能达成一致,曾某向临武县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起仲裁申请。然而,仲裁委员会以协议系双方自愿订立为由,拒绝支持曾某的请求。因此,曾某不服仲裁裁决,将此案诉至临武县人民法院。
临武县人民法院认为,公司在曾某工伤认定及伤残等级鉴定尚未确定的情况下,与曾某签订工伤赔偿协议。由于曾某尚未真正了解自己的伤势情况,双方签订的协议缺乏客观事实依据。而根据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的鉴定结果,曾某已构成九级工伤伤残,其应享有的工伤待遇明显高于协议中的约定。因此,该协议直接影响了曾某应享有的权利,导致曾某的权益受到损害,构成了显失公平。此外,该协议也与《劳动法》保护劳动者权益的立法原则相悖。基于以上理由,临武县人民法院依法撤销了曾某与公司签订的工伤赔偿协议。
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三十三条的规定,职工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患职业病需要停工留薪接受工伤医疗时,原工资福利待遇不变,由所在单位按月支付。停工留薪期一般不超过12个月,但在伤情严重或情况特殊的情况下,经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可以适当延长,但延长期限不得超过12个月。工伤职工评定伤残等级后,停发原待遇,按照相关规定享受伤残待遇。如果工伤职工在停工留薪期满后仍需治疗,可以继续享受工伤医疗待遇。对于生活不能自理的工伤职工,在停工留薪期内需要护理的,由所在单位负责。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五条的规定,劳动合同期满时,如果劳动者丧失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劳动合同应当续延至相应情况消失时终止。然而,如果劳动者丧失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是由于工伤所致,那么根据国家工伤保险的规定执行。
工伤赔偿标准及相关要求,包括医疗费、住院伙食补助费、交通费、食宿费、康复治疗费、辅助器具费、停工留薪和护理费等方面的内容。各项费用标准均应符合相关法律规定,并需经过相应的鉴定委员会确认,工伤职工才能享受相关待遇。
保险理赔中误工费的计算方法和保险公司的认定规定。误工费根据受害人的误工时间和收入状况计算,包括固定收入和无固定收入两种计算方法。保险公司需要受害人在事故中承担一定责任后才会承担误工费的赔偿责任,需要提供相关证明。司法解释规定了误工时间的确定和计算方式
山西省工伤死亡赔偿的相关标准,包括丧葬补助金、供养亲属抚恤金和一次性工亡补助金的具体金额和规定。同时,文章还涉及山西省对省属国有重点煤矿企业工伤职工伤残津贴、生活护理费及因工死亡职工供养亲属抚恤金的调整通知,包括调整范围、标准、资金渠道和待遇审批等。
交通事故工伤赔偿标准的解释和应用,包括已支付费用不再重复赔偿、补偿费用的重复领取和补足差额、其他工伤保险待遇的享受、无法获得赔偿的情况下的待遇等。同时,文章还介绍了工伤保险补偿制度的重要性及其特点,如全社会共同承担工伤损害的责任、充分保护劳动者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