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法院承担以下主要职责:
1. 审判第一审的刑事、民事和行政等案件,依法行使审判权。
2. 受理上级人民法院指令再审的案件,并对不服本院判决、裁定的各类申诉和再审进行审理,对确有错误且已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进行再审。
3. 行使司法执行权和司法决定权。
4. 提出对法律、法规、规章等草案的意见,并针对案件审理中发现的问题提出司法建议。
5. 负责本院干部队伍的思想教育、表彰奖励和教育培训工作,依法管理法官、执行员、书记员、司法警察及司法行政人员。
6. 领导本院的监察工作。
7. 管理本院的有关经费和物资装备。
8. 在业务工作中宣传法制,教育公民忠于社会主义祖国,自觉遵守宪法、法律和社会公德。
9. 承办其他应由本院负责的工作。
基层人民法院的组织结构如下:
1. 院长:由一人担任,负责院的领导工作。
2. 副院长和审判员:若干人组成,协助院长进行工作。
3. 刑事审判庭、民事审判庭和经济审判庭:设立不同类型的审判庭,负责审理相应类型的案件。每个庭设庭长和副庭长。
4. 人民法庭:根据地区、人口和案件情况可以设立若干人民法庭。
5. 审判委员会:由院长提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任免的委员组成,负责总结审判经验,讨论重大或疑难案件和其他审判工作问题。
6. 助理审判员、书记员、执行员、法医和司法警察等:根据需要设立,协助法院的审判和执行工作。
7. 政法委员会:各级法院要接受同级地方党委的政法委员会的领导。
基层人民法院负责审判第一审的刑事和民事案件,处理不需要开庭审判的民事纠纷和轻微的刑事案件,指导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工作。人民法院的决定分为裁定和判决,审判案件实行合议制,设立审判委员会负责讨论重大或疑难案件和其他审判工作问题。人民法院的领导人员由地方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常务委员会任免。
级别管辖在民事案件中的重要作用。我国法院分为四个级别,各级法院对第一审民事案件的管辖范围有所不同。基层法院管辖一般民事案件,中级人民法院管辖重大涉外案件、在本辖区有重大影响的案件及最高人民法院确定的案件,高级人民法院管辖本辖区有重大影响的案件,而最高
不正当竞争案件的管辖权确定方式。根据法律规定,应参照相关解释确定诉讼管辖法院。中级人民法院一般管辖不正当竞争民事第一审案件,而高级人民法院经最高人民法院批准,可确定基层人民法院受理此类案件,特别是已经能够审理知识产权民事案件的基层法院。
确定级别管辖的依据及规定的重要性,包括案件性质、繁简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文章还提及管辖权异议的重要性,以及地域管辖和异议处理的法律依据。目前存在下级法院向上级法院请示报告等问题,规范级别管辖成为最高法院关注的问题。
行政处分的六种形式,包括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和开除,并介绍了不同级别人民法院对行政案件的管辖权。文章指出,不同级别法院审理的案件类型有所不同,包括基层法院负责的第一审行政案件,以及中级、高级和最高人民法院管辖的重大、复杂的案件。同时,文章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