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及最高院司法解释的规定,合同纠纷的管辖权由被告住所地或合同履行地的人民法院来行使。如果合同没有实际履行,当事人双方住所地又都不在合同约定的履行地的情况下,应由被告住所地的人民法院来行使管辖权。此外,根据法律规定,当事人在书面合同中可以协议选择被告住所地、合同履行地、合同签订地、原告住所地、标的物所在地的人民法院来行使管辖权,但是协议不得违反民诉法对级别管辖和专属管辖的规定。
在股权转让协议纠纷中,如果双方当事人对管辖法院有约定且约定有效的,则应适用其约定;如果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确,则应适用法律规定,即由被告住所地或合同履行地的人民法院来行使管辖权。
在股权转让纠纷中,被告所在地一般不会有歧义。而对于股权转让的合同履行地,应为股权转让的目标公司的公司注册地。这是因为,公司股权转让纠纷的特殊性在于转让行为需要向公司注册地的登记机关履行相应手续方可完成。因此,以公司注册地作为此类案件的管辖地也是国际上通行的做法。
A公司与B公司于2013年底签订了一份《产权交易合同》,该合同规定了A公司向B公司(国有企业)受让目标公司股权的事项,包括股权数量、股权转让款金额、交易方式及违约责任等。同时,合同还约定了如果政府相关部门未能审批通过此次股权交易,B公司应在收到A公司书面通知后的3日内退还全部股权转让款。合同中对争议解决方式的约定为“双方依法向上海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起诉”。
A公司住所地在上海市X区,B公司住所地在北京市,目标公司住所地在上海市Y区,产权交易所住所地为上海市X区。2014年初,A公司按照合同约定向产权交易所支付了全部股权转让款。然而,到了2014年8月,股权转让交易未获得政府相关部门的审批。A公司得知该消息后向B公司进行了及时通报。B公司在收到书面通知后的第30日向A公司全额无息返还了股权转让款。然而,A公司认为B公司迟延返还股权转让款的行为构成违约,因此拟提起诉讼。
2015年2月4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开始生效。
侵权责任纠纷的管辖约定。我国法律规定,侵权纠纷双方可在协议中约定管辖权,但仅限于侵权行为发生地或被告住所地法院。合同双方可在书面合同中协议选择管辖法院,但需注意约定仅适用于一审民事案件、合同纠纷,且必须明确、采用书面形式,不违反级别管辖和专属管辖的规
国际私法中的协议管辖制度。协议管辖是当事人通过协议约定由某国法院受理因特定法律关系产生的争端的制度。其效力分为直接效力和间接效力。协议管辖的本质体现了意思自治原则,是对选法自由的补充。它对法院和当事人都有重要意义,能避免管辖权冲突,实现诉讼的公平和效
有效的协议管辖条件,包括纠纷范围限定为合同纠纷引发的诉讼、法院选择需与合同有实际联系且从五类管辖法院中选择、适用范围限定为第一审民事案件、不能违反级别管辖和专属管辖的规定,以及必须是双方当事人达成一致的书面协议。
解决合同争议的不同措施。首先,当事人应尝试通过协商或第三方调解解决争议。若无效果,可根据仲裁条款或仲裁协议进行仲裁解决。若无仲裁条款或协议,可向法院提起诉讼。对于货物买卖合同争议,诉讼或仲裁期限为四年。此外,对于特定合同类型如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合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