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他性协议管辖,又称为专属管辖或独占管辖,是指一国法律规定某些涉外民事案件只能由该国法院行使管辖权,不承认其他国家法院对此类案件的管辖权。排他性协议管辖对当事人来说是一种强制性的管辖制度,旨在保护本国及本国当事人的利益。各国都在国内立法中规定了一些排他管辖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民事诉讼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因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履行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合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合同、中外合作勘探开发自然资源合同发生纠纷提起的诉讼,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管辖。”这一规定明确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法院对于上述合同纠纷的排他性管辖权。
协议管辖根据其功能可分为排他性协议管辖和非排他性协议管辖两类。排他性协议管辖具有授权和排他双重功能,即约定一家法院具有管辖权的同时排除其他法院的管辖权。而非排他性协议管辖作为排他性协议管辖的对立面,具有授权功能,但这种授权不具有唯一性,即允许多个法院共同享有管辖权,最终的管辖权确定还需考虑其他限制条件。
为了充分尊重当事人的自由处分权,2005年《协议选择法院公约》特别增设了第22条,将公约的适用范围扩大到非排他性协议管辖。虽然该条款仅适用于执行便利且需要互惠声明的情况,但已足以说明国际社会对非排他性协议管辖的认可。
目前,国际社会在公约或国内法规中多以明文规定的方式对协议管辖中的排他性协议管辖进行规定。例如,海牙国际私法会议1999年的《民商事管辖权和外国判决公约》(草案)第4条规定:“如果双方当事人同意某一缔约国有权管辖任何已经或可能发生与某一特定法律关系有关的争议,则该国法院享有管辖权,且除非双方当事人另有约定,此种管辖权应具有排他性。”
排他性协议管辖和非排他性协议管辖都是当事人双方意思自治的结果。国际通行做法是在尊重当事人意思自治的基础上加以限制。对于排他性协议管辖,通常会结合实际联系要求、保护弱势方原则和不利于文件起草人原则进行解释和判定。对于非排他性协议管辖的有效性认定,则需要考虑书面形式、可约定事项、不违反排他性管辖和不降低强制性标准等限制条件,以确保双方当事人意思表达一致,达到合意真实和合同签订自由的目的。
有效的协议管辖条件,包括纠纷范围限定为合同纠纷引发的诉讼、法院选择需与合同有实际联系且从五类管辖法院中选择、适用范围限定为第一审民事案件、不能违反级别管辖和专属管辖的规定,以及必须是双方当事人达成一致的书面协议。
解决合同争议的不同措施。首先,当事人应尝试通过协商或第三方调解解决争议。若无效果,可根据仲裁条款或仲裁协议进行仲裁解决。若无仲裁条款或协议,可向法院提起诉讼。对于货物买卖合同争议,诉讼或仲裁期限为四年。此外,对于特定合同类型如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合同等,
现代国际商事仲裁中机构的多样性及其受案范围的问题。不同仲裁机构受理案件的范围有所差异,包括国际案件、国内案件以及特定领域的争议。受案范围对仲裁机构的管辖权至关重要,法院在决定是否强制执行仲裁协议和裁决时也会考虑此问题。此外,中国仲裁制度的演变也涉及受
协议管辖的适用范围和要求。协议管辖仅适用于合同纠纷中的第一审案件,要求采用书面形式,并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选择法院。当事人必须在原告住所地、被告住所地、合同签订地、合同履行地、标的物所在地中选择其一,不能违反级别管辖和专属管辖的规定。协议管辖条款独立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