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他性协议管辖,又称为专属管辖或独占管辖,是指一国法律规定某些涉外民事案件只能由该国法院行使管辖权,不承认其他国家法院对此类案件的管辖权。排他性协议管辖对当事人来说是一种强制性的管辖制度,旨在保护本国及本国当事人的利益。各国都在国内立法中规定了一些排他管辖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民事诉讼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因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履行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合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合同、中外合作勘探开发自然资源合同发生纠纷提起的诉讼,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管辖。”这一规定明确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法院对于上述合同纠纷的排他性管辖权。
协议管辖根据其功能可分为排他性协议管辖和非排他性协议管辖两类。排他性协议管辖具有授权和排他双重功能,即约定一家法院具有管辖权的同时排除其他法院的管辖权。而非排他性协议管辖作为排他性协议管辖的对立面,具有授权功能,但这种授权不具有唯一性,即允许多个法院共同享有管辖权,最终的管辖权确定还需考虑其他限制条件。
为了充分尊重当事人的自由处分权,2005年《协议选择法院公约》特别增设了第22条,将公约的适用范围扩大到非排他性协议管辖。虽然该条款仅适用于执行便利且需要互惠声明的情况,但已足以说明国际社会对非排他性协议管辖的认可。
目前,国际社会在公约或国内法规中多以明文规定的方式对协议管辖中的排他性协议管辖进行规定。例如,海牙国际私法会议1999年的《民商事管辖权和外国判决公约》(草案)第4条规定:“如果双方当事人同意某一缔约国有权管辖任何已经或可能发生与某一特定法律关系有关的争议,则该国法院享有管辖权,且除非双方当事人另有约定,此种管辖权应具有排他性。”
排他性协议管辖和非排他性协议管辖都是当事人双方意思自治的结果。国际通行做法是在尊重当事人意思自治的基础上加以限制。对于排他性协议管辖,通常会结合实际联系要求、保护弱势方原则和不利于文件起草人原则进行解释和判定。对于非排他性协议管辖的有效性认定,则需要考虑书面形式、可约定事项、不违反排他性管辖和不降低强制性标准等限制条件,以确保双方当事人意思表达一致,达到合意真实和合同签订自由的目的。
协议管辖的可行性,指出放弃协议管辖权的行为通常不被允许。协议管辖适用于合同纠纷案件,当事人需遵守书面合同中的管辖约定,并在被告住所地、合同履行地等五个法院中选择一个。只有满足纠纷性质、书面形式、法院选择等条件的协议管辖才有效。协议管辖必须符合民事诉讼
买卖合同纠纷的管辖法院和买卖合同的管辖法院选择的相关问题。首先介绍了买卖合同纠纷管辖法院的选择条件,包括协议管辖的范围、协议选择管辖的法院范围、协议管辖的限制等。然后介绍了合同纠纷的管辖原则,包括商品合同纠纷管辖权确定和各类合同纠纷的地域管辖规定等。
刑事诉讼中的协议管辖确定方式。首先明确了受理机关为人民法院,对于刑事自诉案件,一般犯罪地法院有管辖权。涉及港、澳、台居住者的自诉案件也在此范围内。人民法院审查自诉案件后,根据不同情况作出处理。同时,文章还介绍了相关法律知识和人民法院应当受理的案件情况
一起船舶保险合同纠纷案件。原告与第二被告签订了一切险合同,保险船舶在鄱阳湖水域作业时撞毁码头设施,原告报案索赔未果后与受损单位达成赔偿协议并支付了赔偿金。之后原告对两被告提起诉讼,涉及管辖权问题和受损设施的性质问题。最终,法院采纳了原告代理律师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