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赠扶养协议是指受扶养的公民和扶养人之间关于扶养人承担受扶养人的生养死葬的义务,受扶养人将财产遗赠给扶养人的协议。这是根据中国《继承法》确立的一项新的法律制度,也是我国继承制度的新发展。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21条的规定,针对遗赠扶养协议纠纷提起的诉讼,应当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若被告住所地与经常居住地不一致,则由经常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辖。
在遗赠扶养协议履行过程中,如果承担扶养义务人违反协议不尽扶养义务,受扶养人可以解除合同;受扶养人违反协议解除合同,扶养人可以要求受扶养人赔偿自己已经履行部分扶养义务的相应经济损失。在这两种情况下,前者是以承担扶养方为被告提起诉讼,后者是以受扶养人为被告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对于遗赠扶养协议履行完毕后涉及不动产过户的情况,如果受扶养人已经去世且没有其他继承人,现实生活中房管局要求公证部门出具公证书或法院出具判决书才能办理过户手续。
按照合同的相对性原则,合同的效力仅限于合同双方。因此,在房屋过户诉讼中,被告应当是受扶养人。然而,受扶养人已经去世且没有法定继承人,将已经去世的受扶养人作为被告显然不合适。况且,扶养人和受扶养人之间并没有因遗赠扶养协议产生纠纷。另外,遗赠扶养协议是集受扶养人生前和死后生效相结合的协议,在受扶养人去世后才会发生协议约定的不动产过户程序。因此,受扶养人不可能履行已按合同中协助办理过户的附随义务。为了避免承担风险,房屋管理部门通常要求当事人通过法院诉讼,并根据法院生效的法律文书确定房屋归属,然后办理过户手续。然而,目前法律对于这种情况并没有明确的规定。
遗赠扶养协议的签订问题。遗赠扶养协议的扶养人不能是法定继承人,而可以是公民或其他集体所有制组织。协议具有高于法定继承和遗嘱继承的法律效力,双方需严格遵守。若一方违约,将产生相应的法律后果。
遗赠扶养协议与遗赠的法律区别。法律行为性质上,遗赠扶养协议是双方行为,必须协商一致;而遗赠是遗嘱人单方行为,可单方面订立遗嘱并随时变更。在权利义务方面,遗赠扶养协议体现权利义务一致原则,而遗赠不受扶养义务限制。内容方面,遗赠扶养协议包括遗赠财产和扶养
办理遗赠扶养协议公证的条件,包括遗赠方和扶养人的基本条件。同时,文章还介绍了取消或修改遗赠扶养协议的条件以及扶养人权利的保障措施。最后,文章指出了遗赠条款执行中协议无效的情况,强调了办理遗赠扶养协议公证的重要性和目的。
办理遗赠扶养协议公证时,双方应具备的条件及协议的相关法律规定。遗赠方需有可处分赠与的财产,扶养人应有扶养能力,且必须是法定继承人以外的公民或集体组织。若扶养人不履行或不完全履行扶养义务,遗赠方有权在生前取消或修改遗赠承诺。协议的真实性、合法性是遗赠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