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当事人、案外人申请再审的,应列为“申请再审人”。若各方当事人均申请再审,均列为“申请再审人”。被申请人应根据再审申请书进行列明。未提出再审申请或未被列为被申请人的原审其他当事人,按照其在一审、二审、再审中的地位依次列明,例如“一审原告、二审被上诉人”。对于不予受理裁定申请再审的案件,只列申请再审人。
(二) “申请再审人”、“被申请人”后的括号中,根据“一审原告、反诉被告(或一审被告、反诉原告),二审上诉人(或二审被上诉人)、原申请再审人(或原被申请人)”的顺序列明当事人在一审、二审、再审中的诉讼地位。民事申请再审案件经过两次以上再审的,括号中的再审诉讼地位按照当事人在最后一次再审中的诉讼地位列明。若再审程序是由人民检察院抗诉或人民法院依职权启动的,括号中的再审诉讼地位按照“原申诉人(或原被申诉人)”列明。案外人申请再审的,在括号中列明“案外人”。
(三) 当事人名称发生变化的,应在名称后加括号注明原名称。
(四) 自然人作为当事人,应列明姓名、性别、民族、出生日期、职业、住址。若自然人职业不明确,可以不表述。法人或其他组织作为当事人,应列明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的姓名、职务。
(五) 自然人作为当事人,住址应写为“住(具体地址)”。若申请再审书上载明的地址与生效裁判或身份证上载明的住址不一致,住址应写为“住(身份证上载明的住址),现住(申请再审书上载明的地址)”。法人或其他组织作为当事人,住所应写为“住所地:(营业执照上载明的住所)”。
当事人住址或住所在市辖区的,应写为“××省(直辖市、自治区)××市××区(具体地址)”;当事人住址或住所在市辖县、市辖县级市的,应写为“××省(直辖市、自治区)××县(市)(具体地址)”,不写所在地级市(地区)。若有两个以上当事人住址相同,应分别写明,不能用“住址同上”代替。
(六) 法人或其他组织的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应写为“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该公司(或厂、村委会等)董事长(或厂长、主任等职务)”。
1、当事人不服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决、裁定、调解书,可以依法向作出该法律文书人民法院的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再审,但不停止判决、裁定、调解书的执行。
2、申请再审的当事人为申请再审人,其对方当事人为被申请人。
3、申请再审的民事判决、裁定、调解书应当属于法律和司法解释允许申请再审的生效法律文书。
4、申请再审应当依据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九条列举的事由提出。
5、申请再审人应当提交再审申请书一式两份,并根据被申请人及原审其他当事人人数提交再审申请书副本。
6、再审申请书应当包括以下事项:
(1) 申请再审人、被申请人及原审其他当事人的基本情况。自然人应列明姓名、性别、出生日期、民族、职业(或工作单位及职务)、住所及有效联系电话(包括固定电话或移动电话号码)、邮寄地址;法人或其他组织应列明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的姓名、职务及有效联系电话(包括固定电话或移动电话号码)、邮寄地址。
(2) 作出判决、裁定、调解书的人民法院名称,判决、裁定、调解文书案号。
(3) 具体的再审请求。
(4) 申请再审所依据的法定情形(需列明所依据的民事诉讼法的具体条、款、项)及具体事实、理由。
(5) 向最高人民法院申请再审的明确表述。
(6) 申请再审人的签名或盖章,并写明提交法院的日期。
案件审理过程中的提审犯人及后续程序问题。在侦查结束后,案件会移交给检察机关审查,期间涉及证据材料的提供、非法证据审查及补充侦查等环节。补充侦查应在一个月内完成,最多两次。若经过两次补充侦查仍证据不足,将作出不起诉决定。
军人离婚案件的管辖情况。根据不同情况,非军人对军人、非军人对文职干部、军人和军人之间的离婚诉讼以及军人对非军人提出的离婚诉讼的管辖均有详细规定。一般情况下,案件由原告住所地或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涉及军人的情况还需考虑其团级以上单位驻地法院管辖。
法官审理案件公正问题的解决途径,包括上诉、申请再审、申请抗诉等法律途径。同时,文章介绍了审判人员回避制度的规定,包括应当回避的情形和申请回避的途径。当事人若发现审判人员违反回避制度,可依法申请其回避。
再审是指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案件重新进行审理的程序,目的是纠正错误的判决或裁定。再审与重审有以下区别:再审是针对已经生效的案件,重审是针对尚未生效的案件;再审由最高人民法院、上级人民法院或本院院长提出,重审是由第二审人民法院发回原审人民法院重新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