督促程序是一种非讼性程序,用于解决民事争议中不存在实体债权债务纠纷的案件。与一般的审判程序不同,督促程序的申请人是债权人,其目的是要求人民法院发出支付令,催促债务人履行到期债务。
督促程序的特点是,它不涉及当事人之间的对抗,不解决民事权益争议,仅仅是根据债权人的申请来进行的程序。因此,督促程序与传统的诉讼程序不同,没有对立双方当事人的参与。
督促程序仅适用于请求支付金钱和有价证券的案件,并且有一定的条件限制。例如,债权人必须具备对待给付义务的资格,支付令必须能够送达债务人等。相比于处理民事争议案件的审判程序,督促程序的适用范围相对较窄。
债权人在请求债务人支付金钱或有价证券时,可以选择是否适用督促程序。法律并没有强制规定这类案件必须适用督促程序,当事人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诉讼程序或督促程序。选择诉讼程序的时间可能更长,不利于问题的快速解决。一旦选择了诉讼程序,就不能再选择督促程序。
人民法院在审理督促程序案件时,仅对债权人的申请、债权债务关系的事实和督促程序证据进行书面审查,不需要传唤债务人,也无需开庭审理。对于符合条件的案件,人民法院直接发出支付令;对于不符合条件的案件,人民法院驳回债权人的申请,且不可提出上诉。审判组织采用独任制的形式。因此,相比于诉讼程序,督促程序具有简便、快捷的特点。
人民法院向债务人发出的支付令只有在符合一定条件的情况下才能生效。这些条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期限上的要求,即债务人必须在收到支付令后的15日内履行支付义务;二是在行为上的要求,即债务人在上述期限届满前既不清偿债务,也不提出书面异议。只有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支付令才具有强制执行的法律效力。
督促程序由基层人民法院一审解决,没有上诉审批程序;法院受理结果以支付令或裁定书的形式表现,不存在判决形式;不组成合议庭;只进行审查,不进行审理;只由债权人提出申请,债务人不需要参加;法院只关注债务人的态度,不考虑债务人的理由;从受理到审查共计20天,债务人提出异议的期限为15天,迅速有效;终结后仍可起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和最高人民法院适用民诉的意见,督促程序进行的具体规定如下: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和最高人民法院适用民诉的意见中关于督促程序的具体规定。内容包括债权人的申请条件和申请支付令的程序,支付令的内容和债务人的异议,以及督促程序终结后的起诉和执行。整体上,文章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法律手段催促债务人履行义务。
有担保的贷款能否申请支付令的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相关规定,有担保的贷款在出现债务纠纷后,如果债权人向债务人主张给付金钱或有价证券,且双方没有其他债务纠纷,可以申请支付令。同时,文章还介绍了债务担保的几种方式,包括保证、抵押、质押、定
债权人请求债务人给付金钱、有价证券的案件可以申请支付令的条件和流程。债权人需满足一定条件并向有管辖权的法院提出申请,符合条件的法院将在五日内受理或通知不予受理。支付令是一种法律文书,能督促债务人承担给付义务,提高法院办事效率。
赔偿协议与支付令之间的关系。赔偿协议可以作为申请支付令的依据,当债权人请求债务人给付金钱或有价证券,且满足一定条件时,就可以向有管辖权的基层法院申请支付令。同时,签订赔偿协议时需要注意一些法律细节,如赔偿项目要明确、表达意思清晰、包含权利义务终结的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