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行和解是指在执行过程中,双方当事人就执行根据所确定的给付义务的履行进行自愿平等协商,达成协议而结束执行程序的活动或制度。
执行和解必须出自于双方当事人的自愿。双方当事人应自愿参与和解协商,没有任何强制或威胁的因素。
和解协议的内容不得违背法律的基本原则和禁止性规定,不得有损于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的合法权益。和解协议应符合法律的规定,并不能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
和解协议一般应采用书面形式。为确保和解协议的有效性和证明其真实性,双方当事人应将和解协议书面化,并在协议上签名或盖章。
执行异议是指在执行过程中,案外人对执行标的提出不同意见,主张实体权利的行为。
有权提出执行异议的主体必须是案外人,而不能是当事人。执行申请人和被申请执行人对法院执行的意见不属于执行异议。
案外人必须对执行标的主张自己的权利,而不仅仅是对法院执行工作提出意见或建议。
执行异议必须在执行程序结束之前提出。如果执行程序已经结束,案外人再提异议属于新的争议,应通过新的诉讼程序解决。
根据《民事诉讼法》和相关司法解释规定,执行异议的提出必须满足上述三个条件。
多个被告如何执行和解协议的问题。在案件执行过程中,双方当事人需自愿达成和解协议,协议内容必须符合法律和政策,并由执行员记录在笔录中,经法院审查确认后具有法律效力。此外,涉及诉讼和解的费用收取和民事诉讼庭外调解的相关内容也被阐述。调解制度包括诉讼中调解
我国关于邮件、电报扣押的合法性和程序。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到法律保护,除国家安全和追查犯罪需要外,不得侵犯。扣押邮件、电报需满足条件,经过公安机关或检察院批准,并由邮电机关协助执行。解除扣押和返还邮件、电报也有明确规定。
庭前调解的效力和执行问题。庭前调解达成的协议具有法律效力,双方和解后需记录在笔录中并签名盖章。一方不履行协议时,另一方可在法定期限内申请法院恢复执行原判决书。申请执行的期限为两年,时效计算可适用诉讼时效中止和中断的规定。
刑事案件经过二审后的判决生效后的执行程序。判决生效后面临的执行包括送达判决书、被告人和辩护人的复核权利、罚金的支付、剥夺自由刑罚的执行、财产没收以及其他特定刑罚执行方式等。执行程序严格按照法律规定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