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执行依据的不同和申请人的主观意愿,对于迟延履行利息的申请是否需要以及由谁提出等问题,应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法院执行机构应当根据当事人的申请和依职权相结合的原则,以促进被执行人及时履行给付义务。根据《民事诉讼法》第十三条的规定,案件当事人有权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处分自己的民事权利和诉讼权利。迟延履行利息的接受者是执行案件的申请人,申请人可以主张该利息,也可以放弃。因此,在处理迟延履行利息的问题时,需要区分不同的情形。
如果执行依据的法律文书(通常是判决书)已经明确告知被执行人,如果不按期履行,申请人可以根据《民事诉讼法》第229条的规定要求被执行人加倍支付迟延履行利息。然而,如果申请人没有提出这一要求,法院在执行案件时应视申请人放弃主张迟延履行利息的权利。换句话说,在这种情况下,申请人需要在执行申请书中提出加倍支付迟延履行利息的主张。
如果执行依据的法律文书(通常是调解书)没有告知《民事诉讼法》第229条规定的迟延履行利息,申请人可以在执行申请书中主动提出支付迟延履行利息的请求。法院应当通知被执行人除履行法律文书中的标的外,还要支付迟延履行利息。
如果执行依据的法律文书(通常是调解书)没有告知《民事诉讼法》第229条规定的迟延履行利息,申请人也没有提出主张,法院应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主动告知申请人有关迟延履行的规定,并依职权通知被执行人应支付迟延履行利息。如果申请人明确表示放弃,法院也应予以支持。对于这种情形,申请人是否提出申请并不是必要条件,法院应主动适用该条规定,体现迟延履行利息支付的法定性。
对于不按期履行的原因,可以进行客观上不能履行和主观上不能履行的划分。客观上不能履行是指被执行人因无财产或经济困难而无法按期履行义务,例如被执行人身患癌症而无法支付治疗费用。主观上不能履行是指被执行人有履行能力但故意拖延履行金钱义务,例如被执行人有房屋等财产却不愿变现偿还债务。迟延履行利息的支付是一种执行措施,旨在催促被执行人及时履行义务。由于客观上不能履行造成了迟延履行,因此该执行措施的适用需要满足这一前提,否则将违反法律对当事人公平保护的原则。
如果执行款不足以偿付全部债务,申请人要求被执行人支付迟延履行利息。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规定,法院应当根据并还原则按比例清偿法律文书确定的金钱债务和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除非当事人在执行和解中另有约定。具体的计算方法是将执行款用于清偿法律文书确定的金钱债务和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
失信被执行人在履行义务后是否可以撤销被列名的问题。根据相关规定,被执行人履行义务后,人民法院应在一定情形下删除失信信息,包括已履行义务、执行完毕等情形。同时,文章还介绍了法院强制执行的期限和方法,以及申请执行的期间和相关法律规定。
人民法院错误执行判决后,被执行人是否可以获得民事司法赔偿的问题。依据相关法律和司法解释,被执行人因法院错误执行造成利益损失时,可申请司法赔偿。赔偿的情形包括执行未生效法律文书、超出生效范围执行、拖延执行导致财产流失等。
合伙人的监督权利,包括非执行事务的合伙人对执行事务合伙人的监督,合伙人查阅企业账册的权利以及参与企业重大事务决定的权利。这些权利都是为了确保合伙人能够客观有效地了解并监督企业经营状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我国关于房屋产权执行程序的相关法律规定。当债务人逾期还款时,债权人可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其财产。执行程序包括当事人履行生效判决、裁定等法律文书,否则对方可向法院申请执行。申请执行的期限为两年,可因某些原因中止或中断。对于超过诉讼时效的情况,债务人签收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