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民事诉讼法》第210条的规定,委托执行作为法院内部的一项司法协助制度,必须同时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1. 被执行人或被执行财产的所在地在受理执行法院辖区以外,或者被执行人、执行标的物属于专门法院管辖的。
只有当被执行人住所地或被执行财产所在地在“外地”的情况下,才可以进行委托执行。如果在受理执行法院的辖区内,就无必要也不得委托执行。委托的情形主要包括:
(1)委托被执行人住所地人民法院执行:在案件诉讼程序中,由于案件的管辖规定,有些外地当事人到本地参加诉讼。案件审结后,如果外地当事人有必须履行的义务,在执行过程中,本地人民法院可以委托被执行人住所地人民法院代为执行。
(2)委托被执行财产所在地人民法院执行:这种情况下有两种情况:一是被执行人是本地人,由于外出经商办企业等各种原因,主要财产在外地,本地无财产可供执行。在这种情况下,本地人民法院可委托被执行财产所在地人民法院执行;二是被执行人是外地人,外地人在住所地又无财产可供执行,但有财产在第三处。在这种情况下,可以直接委托财产所在地的人民法院执行。
(3)委托执行的案件可以是被执行人住所地和被执行财产都在外地的案件,也可以是部分被执行人在外地或者部分财产在外地的案件。只要是需要对外地的被执行人或者被执行财产采取强制执行的,都可以委托执行。
此外,《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还对两种特殊情况作了规定:一是被执行人是军队企业的,可以委托其所在地的军事法院执行;二是执行标的物是船舶的,可以委托有关海事法院执行。
除了上述法定条件外,委托执行还需要满足以下具体情形:
1. 本地法院已经立案受理。
凡是需要委托外地法院执行的案件,本地法院必须已经立案受理。如果权利人未提出申请执行或者审判员未移送执行,本地法院尚未受理执行,就不存在委托执行问题。即使权利人已经提出申请或审判员已经移送,还需要经过审理再决定是否受理。如果案件不符合执行立案条件的,未经审查就委托执行,就容易造成委托执行错误。
2. 本院执行确有困难。
委托执行的目的是为了便于案件的执行,提高执行效率。如果当地法院具备便利的执行条件,就不宜委托其他法院执行,否则就背离了委托执行的本来目的,失去了实际意义。在实践中,如果被执行人住所地在本院辖区以外,但在本院辖区内有财产可供执行;或者被执行人住所地在本院辖区内并且有足够财产可供执行,但在辖区外也有财产。在这些情况下,本院直接执行没有太大困难,而个别执行人员出于某种原因,或将案件推托出手,或为了庇护被执行人,或为了避免与被执行人伤人情面子,而将案件委托外地法院执行。如果将这类案件也允许委托外地法院执行,不仅不符合委托执行的立法精神,而且为个别执行人员实施不正之风行为创造了条件。
我国关于邮件、电报扣押的合法性和程序。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到法律保护,除国家安全和追查犯罪需要外,不得侵犯。扣押邮件、电报需满足条件,经过公安机关或检察院批准,并由邮电机关协助执行。解除扣押和返还邮件、电报也有明确规定。
刑事案件经过二审后的判决生效后的执行程序。判决生效后面临的执行包括送达判决书、被告人和辩护人的复核权利、罚金的支付、剥夺自由刑罚的执行、财产没收以及其他特定刑罚执行方式等。执行程序严格按照法律规定进行。
房屋被查封后,不能对外出租了。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民事执行中查封、扣押、冻结财产的规定》第十二条,封、扣押的财产不宜由人民法院保管的,人民法院可以指定被执行人负责保管不宜由被执行人保管的,可以委托第三人或者申请执行人保管。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民事执行中查封、扣押、冻结财产的规定,债权人可以申请法院对欠债被拘留无力还款的债务人的财产进行查封、扣押、冻结。被执行人占有的动产、登记在被执行人名下的不动产、特定动产及其他财产权都可以被查封、扣押、冻结。对于未登记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