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担保法》的规定,只要第三方自愿达成和解协议,意思表示真实,协议内容合法,担保行为符合法律规定,那么该和解协议由清偿债务的主合同和担保的从合同构成的,应当具有法律效力。
在实践中,人民法院对第三方的诉讼地位处理方式有所不同。有的人民法院将第三方列为共同被告,有的人民法院将其列为第三人,有的人民法院则不在调解书中明确列明,而是在执行程序中根据相关法规进行处理。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第八十五条的规定,如果人民法院在审理案件期间为被执行人提供保证,并且根据此未对被执行人的财产采取保全措施或解除保全措施,那么在案件审结后,如果被执行人没有足够的财产可供执行或其财产不足以清偿债务,即使生效法律文书中没有确定保证人承担责任,人民法院也有权裁定执行保证人在担保责任范围内的财产。
如果第三方在原、被告诉讼开始后提供担保,那么该担保的债务发生于原告起诉之后,即在原告起诉时尚不存在。因此,不宜将该第三方列为共同被告。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五十六条第二款的规定,对于当事人双方的诉讼标的,虽然第三人没有独立请求权,但如果案件处理结果对他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那么他可以申请参加诉讼,或者由人民法院通知他参加诉讼。人民法院判决承担民事责任的第三人,具有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和义务。
根据该条规定,该第三方符合无独立请求权的法律特征,可以将其列为第三人承担担保责任,并向其送达调解书,受生效调解书法律效力的约束。如果未将其列为第三人承担责任,那么可以根据上述规定,在执行程序中裁定该第三方承担担保责任。
我国关于担保人责任分担的法律条文,对于承担了保证责任的保证人能否向其他连带共同保证人追偿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在连带共同保证中,未约定保证份额的保证人承担连带责任,已承担保证责任的保证人有权向其他连带保证人追偿其应当承担的份额,不受债权人是否向未承担责任
按份保证和连带保证的概念和特点。按份保证指共同保证人与债权人约定保证份额,各自承担约定的责任;连带保证则指未约定或约定不明确时,各保证人对债权人承担连带保证责任,但内部仍有份额划分。两种保证方式下,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后均可向主债务人追偿,且其他保证人
连带共同保证的法律解释,即当有两个以上保证人为同一债务提供保证且未约定保证份额时,各保证人承担连带责任。在主债务人未履行债务时,债权人可要求任一保证人承担全部责任。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后,无法追偿部分应按内部约定比例分担。
共同保证的成立方式和特征。共同保证可以通过约定保证和法定保证产生,主要通过合同方式产生。对于是否多个保证合同构成共同保证,存在不同观点。德国法认为只有对同一债务的同一部分进行保证才构成共同保证,是狭义理解;而英国法认为基于同一或不同保证合同按份承担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