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以物抵债的法律性质、效力等,理论界和实务界存在较大分歧。根据以物抵债行为发生在不同的诉讼阶段,可以将其分为诉讼前的以物抵债、诉讼调解中的以物抵债、执行程序中的以物抵债。
诉讼前的以物抵债是指在诉讼程序开始之前,债权人和债务人达成以物抵债协议。这种协议的效力及其法律性质存在争议,尚未得到明确界定。
诉讼调解中的以物抵债是指在诉讼过程中,当事人通过调解达成以物抵债的协议。这种协议的效力及其法律性质也存在争议,尚未得到明确界定。
执行程序中的以物抵债是指在执行程序中,申请执行人和被执行人达成以物抵债的协议。根据1992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301条规定,经申请执行人和被执行人同意,可以不经拍卖、变卖,直接将被执行人的财产作价交申请执行人抵偿债务。被执行人应当继续清偿剩余债务。2015年出台的《民诉法解释》第491条基本延续了上述规定,但增加了“不损害其他债权人合法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要件。
在实践中,执行程序中的以物抵债往往与另案诉讼的冲突有关。这种冲突通常是由不同法院的管辖引发的。如果本案执行法院即为另案诉讼法院,所带来的问题并不会显得那么突出,并且便于实体处理。
在以物抵债协议履行时,需要关注1992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301条的规定。根据该规定,经申请执行人和被执行人同意,可以不经拍卖、变卖,直接将被执行人的财产作价交申请执行人抵偿债务。被执行人应当继续清偿剩余债务。2015年出台的《民诉法解释》第491条基本延续了上述规定,但增加了“不损害其他债权人合法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要件。然而,对于此类执行法院是否需要作出确认裁定,并未作明确规定。
明确确认以物抵债效力的执行裁定具有公法效力,能够作为物权转移的依据。这种裁定不应具有可诉性,其所涉执行标的不宜再成为另案的诉讼标的。如果确有错误,只能通过执行监督程序加以纠正。
对于确认和解协议履行完毕的执行裁定,是否产生物权转移的法律效力,是否足以成为另案诉讼的障碍,不能一概而论,应视具体情况而定。兰州中院因华兴电力公司申请作出兰州中(2013)兰法执字第41号执行裁定,该裁定只是确认华兴金峰公司与华兴电力公司以物抵债的执行和解协议履行完毕,并未审查涉案标的的权属及和解协议的内容,故不产生物权转移的效果,不影响案外人就和解协议所产生的争议通过另案诉讼进行救济。
上诉人:宋XX,男,1XX7年XX月XX日出生,汉族;综上事实,原审的庭审的笔录已经清楚的记载了各方的诉辩,被上诉人未实际全额支付讼争房产的事实清楚,亦未实际占有讼争房产的事实明晰,被上诉人是在讼争房产被查封当中而获得的,其并非是实际的真实买卖关系而获得,此种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二百零二条 当事人、利害关系人认为执行行为违反法律规定的,可以向负责执行的人民法院提出书面异议。当事人、利害关系人对裁定不服的,可以自裁定送达之日起十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复议。第二百零四条 执行过程中,案外人对执行标的提出书面
所谓“执行听证”,执行听证是指人民法院对当事人不自动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的执行案件,采用听证会的形式,在负责执行裁决的法官主持下,让原执行法官、申请执行人、被执行人及第三人围绕被执行人有无执行能力及执行异议、执行中止、执行终结等情况举证、质证,查明
申请执行人虽然没有法定的举证义务,但是如果有证据证明案外人与被执行人就执行标的存在串通行为,当然也可以提交用来证明案外人的权利来源不合法,存在主观恶意以支持自己的请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