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以物抵债的法律性质、效力等,理论界和实务界存在较大分歧。根据以物抵债行为发生在不同的诉讼阶段,可以将其分为诉讼前的以物抵债、诉讼调解中的以物抵债、执行程序中的以物抵债。
诉讼前的以物抵债是指在诉讼程序开始之前,债权人和债务人达成以物抵债协议。这种协议的效力及其法律性质存在争议,尚未得到明确界定。
诉讼调解中的以物抵债是指在诉讼过程中,当事人通过调解达成以物抵债的协议。这种协议的效力及其法律性质也存在争议,尚未得到明确界定。
执行程序中的以物抵债是指在执行程序中,申请执行人和被执行人达成以物抵债的协议。根据1992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301条规定,经申请执行人和被执行人同意,可以不经拍卖、变卖,直接将被执行人的财产作价交申请执行人抵偿债务。被执行人应当继续清偿剩余债务。2015年出台的《民诉法解释》第491条基本延续了上述规定,但增加了“不损害其他债权人合法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要件。
在实践中,执行程序中的以物抵债往往与另案诉讼的冲突有关。这种冲突通常是由不同法院的管辖引发的。如果本案执行法院即为另案诉讼法院,所带来的问题并不会显得那么突出,并且便于实体处理。
在以物抵债协议履行时,需要关注1992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301条的规定。根据该规定,经申请执行人和被执行人同意,可以不经拍卖、变卖,直接将被执行人的财产作价交申请执行人抵偿债务。被执行人应当继续清偿剩余债务。2015年出台的《民诉法解释》第491条基本延续了上述规定,但增加了“不损害其他债权人合法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要件。然而,对于此类执行法院是否需要作出确认裁定,并未作明确规定。
明确确认以物抵债效力的执行裁定具有公法效力,能够作为物权转移的依据。这种裁定不应具有可诉性,其所涉执行标的不宜再成为另案的诉讼标的。如果确有错误,只能通过执行监督程序加以纠正。
对于确认和解协议履行完毕的执行裁定,是否产生物权转移的法律效力,是否足以成为另案诉讼的障碍,不能一概而论,应视具体情况而定。兰州中院因华兴电力公司申请作出兰州中(2013)兰法执字第41号执行裁定,该裁定只是确认华兴金峰公司与华兴电力公司以物抵债的执行和解协议履行完毕,并未审查涉案标的的权属及和解协议的内容,故不产生物权转移的效果,不影响案外人就和解协议所产生的争议通过另案诉讼进行救济。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中关于中止执行的期限问题。中止执行的情形包括申请人延期执行、案外人对执行标的提出异议等。法律没有具体规定中止执行的期限,中止执行的情形消失后,执行将恢复进行。
案外人执行异议的相关规定。包括案外人执行异议的程序、最高人民法院对此的解释、案外人提出执行异议应具备的条件等。当案外人对执行标的主张权利时,需向执行法院提出异议并提供必要的证据。如果异议成立,法院将裁定中止执行;否则,将裁定驳回异议。
委托执行程序及相关要求。受托法院的职责包括按照委托函执行,无权审查法律文书实体内容,遇到变更需征得申请执行人同意并告知委托法院。案外人对执行标的异议时,受托法院需函告委托法院处理。执行完毕后,受托法院应及时反馈结果。若受托法院不执行或执行不力,委托法
执行异议的相关法律规定。执行异议是指在执行过程中,案外人对执行标的提出异议的行为。人民法院应按规定时间对执行异议进行审查,异议人可提出复议或对裁定不服提起诉讼。提出执行异议需符合一定条件,如主体必须是案外人,主张自己的权利,且必须在执行程序结束前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