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行过程中,案外人对执行标的提出书面异议时,应当向人民法院提交申请书。申请书应当包括具体的异议请求、事实、理由等内容,并附上异议人的身份证明、相关证据材料、送达地址和联系方式。
执行异议符合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二十五条或第二百二十七条的规定条件时,人民法院应当在三日内立案,并在立案后三日内通知异议人和相关当事人。不符合受理条件的,裁定不予受理;立案后发现不符合受理条件的,裁定驳回申请。
如果执行异议申请材料不齐备,人民法院应当一次性告知异议人在三日内补足。逾期未补足的,不予受理。
异议人对不予受理或驳回申请的裁定不服,可以自裁定送达之日起十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复议。上一级人民法院审查后认为符合受理条件的,应当裁定撤销原裁定,指令执行法院立案或对执行异议进行审查。
人民法院收到执行异议后三日内既不立案又不作出不予受理裁定,或者受理后无正当理由超过法定期限不作出异议裁定的,异议人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出异议。上一级人民法院审查后认为理由成立的,应当指令执行法院在三日内立案或在十五日内作出异议裁定。
当事人、利害关系人对原执行法院的执行行为提出异议时,由负责该案件执行的人民法院审查处理。如果受指定或受委托的人民法院是原执行法院的下级人民法院,仍由原执行法院审查处理。同样,案外人对原执行法院的执行标的提出异议时,也参照前款的规定处理。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除当事人外,可以作为利害关系人提出执行行为异议的情形包括:
(一) 认为人民法院的执行行为违法,妨碍其轮候查封、扣押、冻结的债权受偿。
(二) 认为人民法院的拍卖措施违法,妨碍其参与公平竞价。
(三) 认为人民法院的拍卖、变卖或以物抵债措施违法,侵害其对执行标的的优先购买权。
(四) 认为人民法院要求协助执行的事项超出其协助范围或违反法律规定。
(五) 认为其他合法权益受到人民法院违法执行行为侵害。
当事人、利害关系人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二十五条提出异议时,应当在执行程序终结之前提出,但对终结执行措施提出异议的除外。
案外人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二十七条提出异议时,应当在异议指向的执行标的执行终结之前提出。如果执行标的由当事人受让,应当在执行程序终结之前提出。
当事人、利害关系人认为执行行为违反法律规定时,可以向负责执行的人民法院提出书面异议。人民法院收到书面异议后应当在十五日内审查,理由成立的,裁定撤销或改正;理由不成立的,裁定驳回。当事人、利害关系人对裁定不服,可以自裁定送达之日起十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复议。
在执行过程中,案外人对执行标的提出异议时,执行员应当按法定程序进行审查。理由不成立的,予以驳回;理由成立的,由院长批准中止执行。如发现判决、裁定确有错误,按照审判监督程序处理。执行员在执行本院或上级法院的判决、裁定和调解书时,发现确有错误的应提出书面意见,报请院长审查处理或经院长批准,函请上级法院批准。
案外人执行异议的相关规定。包括案外人执行异议的程序、最高人民法院对此的解释、案外人提出执行异议应具备的条件等。当案外人对执行标的主张权利时,需向执行法院提出异议并提供必要的证据。如果异议成立,法院将裁定中止执行;否则,将裁定驳回异议。
公安机关在何种情况下可以对犯罪嫌疑人进行拘留的时机。规定包括发现现行犯或重大嫌疑分子,以及特定的犯罪情形。拘留需填写报告书并经批准,出示拘留证。不服刑事拘留决定的处理方式包括向公安机关提出异议和申请国家赔偿。
委托执行程序及相关要求。受托法院的职责包括按照委托函执行,无权审查法律文书实体内容,遇到变更需征得申请执行人同意并告知委托法院。案外人对执行标的异议时,受托法院需函告委托法院处理。执行完毕后,受托法院应及时反馈结果。若受托法院不执行或执行不力,委托法
我国《合同法》中关于解除施工合同的效力问题。当向对方发出解除合同通知书后,即使对方未签字,合同也可解除。同时,对方有异议可向法院或仲裁机构请求确认。若涉及法律规定需办理手续,应按规定执行。当事人互负债务时,可抵销债务,但抵销不得附加条件或期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