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二十七条规定,当案外人对执行标的提出书面异议时,人民法院应在收到书面异议后的十五日内进行审查。如果异议理由成立,法院将裁定中止对该标的的执行;如果异议理由不成立,法院将裁定驳回。如果案外人或当事人对裁定不服,认为原判决或裁定存在错误,可以依照审判监督程序办理;如果与原判决或裁定无关,可以在裁定送达之日起的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如果提出执行异议复议后,复议通过,则无需开庭审理;如果复议裁定不通过,异议人提起诉讼,则需要进行开庭审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二十九条规定,如果被执行人或被执行的财产在外地,可以委托当地人民法院代为执行。受委托的人民法院在收到委托函件后必须在十五日内开始执行,不得拒绝。执行完毕后,应当及时将执行结果函复委托人民法院;如果在三十日内还未执行完毕,也应当将执行情况函告委托人民法院。
如果受委托的人民法院在收到委托函件后十五日内未执行,委托人民法院可以请求受委托人民法院的上级人民法院指令受委托人民法院执行。
提出执行异议必须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有权提出执行异议的主体必须是案外人,而不能是当事人。在执行中,执行申请人和被申请执行人可能对法院执行有不同意见,但这不属于执行异议。如果执行申请人和被申请执行人认为执行存在错误,可以向执行人员反映,并通过审判监督程序解决。
执行异议必须是案外人对执行标的主张自己的权利。如果案外人仅仅是对法院的执行工作提出意见或建议,这不属于执行异议。
执行异议必须在执行程序结束之前提出。如果执行程序已经结束,案外人再提异议,则属于新的争议,应通过新的诉讼程序解决,而不能作为执行异议处理。
一般情况下,案外人应以书面形式提出异议,如果书写困难,也可以口头提出,并由书记员记录在案。无论何种方式,都需要说明对执行标的主张自己权利的理由,并提供必要的证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中关于中止执行的期限问题。中止执行的情形包括申请人延期执行、案外人对执行标的提出异议等。法律没有具体规定中止执行的期限,中止执行的情形消失后,执行将恢复进行。
案外人执行异议的相关规定。包括案外人执行异议的程序、最高人民法院对此的解释、案外人提出执行异议应具备的条件等。当案外人对执行标的主张权利时,需向执行法院提出异议并提供必要的证据。如果异议成立,法院将裁定中止执行;否则,将裁定驳回异议。
委托执行程序及相关要求。受托法院的职责包括按照委托函执行,无权审查法律文书实体内容,遇到变更需征得申请执行人同意并告知委托法院。案外人对执行标的异议时,受托法院需函告委托法院处理。执行完毕后,受托法院应及时反馈结果。若受托法院不执行或执行不力,委托法
执行异议的相关法律规定。执行异议是指在执行过程中,案外人对执行标的提出异议的行为。人民法院应按规定时间对执行异议进行审查,异议人可提出复议或对裁定不服提起诉讼。提出执行异议需符合一定条件,如主体必须是案外人,主张自己的权利,且必须在执行程序结束前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