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民事诉讼中的举证期限存在两种情形。一般情况下,当事人可以协商一致并经人民法院认可确定举证期限;另一种情况是由人民法院指定举证期限。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三十三条的规定,人民法院在送达案件受理通知书和应诉通知书的同时,应当向当事人送达举证通知书。举证通知书应当明确举证责任的分配原则和要求、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调查取证的情形、人民法院根据案件情况指定的举证期限以及逾期提供证据的法律后果。
当人民法院指定举证期限时,该期限不得少于三十日,计算起始日为当事人收到案件受理通知书和应诉通知书的次日。
当事人可以在一般情况下协商一致并经人民法院认可确定举证期限。在这种情况下,举证期限的具体安排由当事人自行商定,但需获得人民法院的认可。
举证责任的概念是举证责任理论的基础,不同的概念将构建不同的举证责任理论体系。简而言之,举证责任即当事人对其主张的事实有义务按照法律规定提供证据,若不能提供证据或所提供的证据不足以证明其主张,由负有举证义务的当事人承担不利后果。
目前,学者对举证责任概念的认识存在多种观点,其中比较通行的观点是“双重含义说”。该说认为,举证责任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当事人对其主张的事实有责任提供证据,理论上称之为行为意义上的举证责任,简称行为责任。行为责任表现为提供证据的责任和说服法院的责任。第二,在案件事实真伪不明的情况下,由主张该事实的当事人承担不利后果,理论上称为结果意义上的举证责任,简称结果责任。行为责任依附于结果责任,结果责任反映了举证责任的本质。行为责任和结果责任是举证责任概念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们相互关联,涉及形式和内容、程序和实体、动态和静态等方面的关系。
有学者认为,我国《民事诉讼法》只规定了行为意义上的举证责任,而未规定结果意义上的举证责任。然而,研究的发展趋势显示,学者逐渐从注重行为责任转向注重结果责任。
口头辞退录音作为证据的问题。原先,未经对方同意私自录音取得的资料不能作为证据使用。但根据最新的民事诉讼证据规则,录音证据只有采用侵犯他人隐私或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的方法取得,才会被排除使用。合法的录音证据需要符合一定条件,并有其他证据佐证。此外,《劳动
民事诉讼、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中的原始证据与派生证据(传来证据)的区分。原始证据直接来源于案件事实,比派生证据更可靠。法律依据方面,我国三部诉讼法均规定了证据的分类,包括物证、书证等,这些证据必须查证属实才能作为定案根据。
民事审判中证据真实性的举证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并承担证据真实性的举证责任。人民法院会按照法定程序全面、客观地审查核实证据,以确保审判的公正性和真实性。当事人应及时提供证据,如无法按时提供
党员的纪律处分种类以及证据的种类和确认标准。党员纪律处分分为警告、严重警告、撤销党内职务、留党察看和开除党籍五种。证据种类包括书证、物证、视听资料和勘验笔录等,法院将按照法定程序进行确认,并依法做出裁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