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事人因为书证原件遗失、灭失或者毁损的情况,可以申请延期举证期限。
当事人在对方当事人控制之下,经合法通知提交而对方拒不提交原件的情况下,可以申请延期举证期限。
当事人在他人控制之下,而其有权不提交原件的情况下,可以申请延期举证期限。
当事人因篇幅或者体积过大而不便提交原件的情况下,可以申请延期举证期限。
承担举证证明责任的当事人通过申请人民法院调查收集或者其他方式无法获得书证原件的情况下,可以申请延期举证期限。
当事人在举证期限内提交证据材料确有困难是申请举证期限延长的必备条件。
提交证据材料确有困难是指当事人及其律师因客观的、无法克服的困难,不能在法院确定的举证期限内收集和向法院提交证据。困难可能是证人外出尚没有找到,收集有关证据材料尚需时间,也可能是有关部门不予配合,对方当事人的阻碍等。当事人可依据民诉法和证据规则申请人民法院调查收集证据,包括国家有关部门保存的档案材料、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及个人隐私的材料等。当事人须在举证期限延长申请书中详细载明,并应提供有关证明材料。
在举证期限内向人民法院提出延期举证申请是申请举证期限延长的形式要件。
民事诉讼期间的延长一般以当事人申请为限,而举证期限的延长则完全以当事人申请为原则,法院不依职权确定期间的延长。当事人必须在举证期限内向法院提出延长期限的申请,否则视为当事人同意法院先前指定的举证期限。超过举证期限未申请延长期限,未提供证据的,视为当事人放弃举证,其法律后果为证据失权。
根据最新的解释,人民法院应当在审理前的准备阶段确定当事人的举证期限。举证期限可以由当事人协商,并经人民法院准许。
一审普通程序案件的举证期限不得少于十五日,当事人提供新的证据的第二审案件不得少于十日。
举证期限届满后,当事人对已经提供的证据,申请提供反驳证据或者对证据来源、形式等方面的瑕疵进行补正的,人民法院可以酌情再次确定举证期限,该期限不受前款规定的限制。
根据最新的解释,当事人逾期提供证据的,人民法院应当责令其说明理由,必要时可以要求其提供相应的证据。
当事人因客观原因逾期提供证据,或者对方当事人对逾期提供证据未提出异议的,视为未逾期。
当事人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逾期提供的证据,人民法院不予采纳。但如果该证据与案件基本事实有关的,人民法院应当采纳,并依照民事诉讼法的规定予以训诫、罚款。
当事人非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逾期提供的证据,人民法院应当采纳,并对当事人予以训诫。
当事人一方要求另一方赔偿因逾期提供证据致使其增加的必要费用的,人民法院可予支持。
根据最新的解释,适用简易程序案件的举证期限由人民法院确定,也可以由当事人协商一致并经人民法院准许,但不得超过十五日。
小额诉讼案件的举证期限由人民法院确定,也可以由当事人协商一致并经人民法院准许,但一般不超过七日。
根据最新的解释,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证据,可以在举证期限届满前书面申请人民法院调查收集。
当事人根据民事诉讼法规定申请证据保全的,可以在举证期限届满前书面提出。
当事人申请证人出庭作证的,应当在举证期限届满前提出。
以上规定统一规定了申请调查收集证据、申请证据保全、申请证人出庭作证的期限为举证期限届满前申请或提出,取消了此前要求在举证期限届满七日或举证期限届满十日前提出的规定。
关于延期举证的规定确有难于操作之嫌,若加以补充和完善,则既能充分保护当事人的诉权,又能最大限度实现举证时限制度之意旨。
首先,明确当事人可以申请延期和人民法院应当准予延期举证的具体情形。采取列举方式概括规定"确有困难"的几种情形,对于司法实践的指导意义远比笼统的规定要大。困难可能是不可抗力或意外事件、对方当事人或第三方造成的客观原因、证据本身尚未产生等。
其次,明确当事人申请延期的次数,变无限申请延期举证为有限申请延期举证。规定当事人申请延期举证最多不超过两次,以防止滥用诉权。
再次,明确申请延期举证的期限。建议延长举证期限定为十五日为宜,实践中确有举证困难的可以通过再次申请延期举证予以弥补。
离婚案件中的证据种类。物证、书证书证、视听资料和证人证言等都被用作证明案件事实的证据。物证以其外部特征和物质属性证明案件事实,书证书证则以文字、符号、图形等形式记载内容来证明案件事实。视听资料利用图像和声音证明案件真实情况,而证人证言则是证人对案件事
民事诉讼中证据不足被驳回后,当事人是否可以再次起诉的问题。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和司法解释的相关规定,如果因证据不足而驳回起诉,但当事人提供新的证据时,可以向法院再次提起诉讼,法院应当予以受理。同时,文章还介绍了裁定驳回起诉的几种情形。
公安机关与人民检察院在管辖贪污贿赂案件时的移交原则,犯罪地的管辖原则,并案处理的情形,辩护与代理中辩护人的资格、法律援助的规定、辩护律师的权利,律师会见在押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规定以及律师调取证据的规定。
合同先履行一方在特定条件下可以中止履行的法律规定。先履行方在对方经营状况严重恶化、转移财产逃避债务、丧失商业信誉或有其他可能丧失履行债务能力的情形下,可以中止履行。但若无确切证据,则需承担违约责任。中止履行后,应及时通知对方,对方提供适当担保后可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