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民事诉讼法 > 民诉与仲裁指南 > 民事送达 > 公告送达如何计算期限

公告送达如何计算期限

时间:2024-08-17 浏览:43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87884
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的东西都是可以进行公证的,在公证方面也是有很多的规定的,其中就包括公证送达方面的,很多人都不是非常清楚的,那么公证送达的基本信息是什么?公告送达如何计算期限?手心律师小编为您总结了相关知识,供您参考,希望下文中的知识可以帮助到您。

公告送达的计算期限

公告送达的基本信息

公告送达是一种法律规定的送达方式,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九十二条的规定,当受送达人下落不明,或者无法通过其他方式进行送达时,可以采取公告送达的方式。在公告送达中,公告的发出之日起经过六十日,即视为送达。

公告送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在实际执法过程中,采取直接送达方式时,常常会遇到当事人拒绝签收的情况。而采取公告送达方式时,需要经过六十日才能生效,这可能导致案件无法在规定的三个月期限内结案。另外,采用一般的留置送达方法,要求现场必须有证人签字作证,但由于各种原因,执法人员难以邀请到证人进行签字作证。这三种常用的送达方式都无法很好地解决执法文书送达的困难。因此,采用公证送达成为一种有效的途径。

公证送达,也称为现场公证,是指在送达执法文书时,邀请公证处的两名公证人员一同前往。一旦发生当事人拒签情况,执法人员会在送达回证上记录拒收事实,并由公证人员在送达回证上签字作证。执法文书会留置于现场,从而完成送达程序。公证送达的核心内容是公证人员现场作证,以证明送达程序已完成。实践证明,现场公证具有实用、有效且容易实施的特点。只要送达现场有两名公证人员签字作证,无论当事人以何种方式拒收执法文书,执法人员的送达都符合程序要求。这种方式较好地解决了留置送达因无人作证而导致执法文书无法生效的问题,同时也解决了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在强制执行、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中证据不足及程序不合法的问题。公证送达属于有法律意义的事实。送达执法文书是案件办理过程中的必要步骤,执法人员依据相关法律进行的行为。公证送达的核心内容是公证人员现场作证,证明当事人已签收执法文书。因此,公证送达是一种有法律意义的事实,其意义在于使执法文书产生法律效力,为下一步执法提供基础。公证送达符合《公证法》第二条规定的公证范围。

公证送达与留置送达的关系

公证送达实际上是留置送达的一种方式。留置送达是《民事诉讼法》规定的一种法定的送达方式。公安干警、群众或基层组织等都可以作为证人在送达回证上签字作证。同样,公证处的工作人员也可以作为证人进行签字作证,只要证人与执法机关没有直接的利害关系。因此,留置送达和公证送达的性质是一样的,只是证人身份不同。公证送达是留置送达的一种方式。

公告送达的期限计算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九十二条的规定,当受送达人下落不明,或者无法通过其他方式进行送达时,可以采取公告送达的方式。公告送达的期限计算是从公告发出之日起,经过六十日,即视为送达。

公告送达的记录要求

在公告送达中,应当在案卷中详细记录公告的原因和经过。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行政诉讼时效的规定

    行政诉讼的时效规定。包括复议申请、直接起诉、特殊情况延长期限、行政机关履行职责、未告知诉权或起诉期限、不知道具体行政行为内容和超过起诉期限的原因等方面的规定。旨在明确行政诉讼的时效要求和相关规定,以保障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 法院公告的后果及影响

    法院公告的后果及影响,包括对原告和被告的影响、法律依据和要求、公告送达的方式和期限以及内容要求。公告送达会增加原告的诉讼成本并延长案件审理时间;对被告而言,即使未实际收到法律文书,也被视为已接收并可能失去答辩、提交证据和上诉的权利。公告送达的法律依据

  • 辩论权和处分权的区别

    辩论权和处分权的区别。辩论权是当事人在诉讼程序中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而进行的辩论和反驳权利,适用范围为诉讼程序;而处分权是当事人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行使自己的民事权利和诉讼权利的权利。两者在司法程序中均起到重要作用。

  • 调解协议书的法律意义和内容

    调解协议书的法律意义和内容,包括其作为双方当事人自愿放弃实体权利和诉讼权利的法律文件的意义,以及调解书的主要内容如诉讼请求、案件事实和调解结果等。此外,文章还介绍了调解协议书的法律效力及要求,以及法律援助的条件和收费标准。

  • 法院送达法律文书的法律意义及方式
  • 法院传票送达之前能否撤诉
  • 行政处罚下达文书的时限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