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自诉人、被告人患精神病或其他严重疾病,应当裁定中止审理。
2.起诉后被告人逃脱,致使案件在较长时间内无法继续审理,应当裁定中止审理。
3.在自诉案件审理过程中,被告人下落不明,应当裁定中止审理。
4.在审理期间发现不宜适用简易程序情形的,应当决定中止审理,并按照公诉案件或自诉案件的第一审普通程序重新审理,具体情形包括:
(1) 公诉案件被告人的行为不构成犯罪。
(2) 公诉案件被告人应当判处三年以上有期徒刑。
(3) 公诉案件被告人当庭翻供,对于起诉指控的犯罪事实予以否认。
(4) 事实不清或者证据不充分。
(5) 其他依法不应当或者不宜适用简易程序的。
5.由于其他不能抗拒的原因,使案件无法继续审理,可以裁定中止审理。
(一) 一方当事人死亡,需要等待继承人表明是否参加诉讼。
(二) 一方当事人丧失诉讼行为能力,尚未确定法定代理人。
(三) 作为一方当事人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终止,尚未确定权利义务承受人。
(四) 一方当事人因不可抗拒的事由,不能参加诉讼。
(五) 本案必须以另一案的审理结果为依据,而另一案尚未审结。
(六) 其他应当中止诉讼的情形。
中止诉讼的原因消除后,可以恢复诉讼。在行政诉讼过程中,有以下情形之一的,可以中止诉讼:
(一) 原告死亡,须等待其近亲属表明是否参加诉讼。
(二) 原告丧失诉讼行为能力,尚未确定法定代理人。
(三) 作为一方当事人的行政机关、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终止,尚未确定权利义务承受人。
(四) 一方当事人因不可抗力的事由不能参加诉讼。
(五) 案件涉及法律使用问题,需要送请有权机关作出解释或者确认。
(六) 案件的审判须以相关民事、刑事或者其他行政案件的审理结果为依据,而相关案件尚未审结。
(七) 其他应当中止诉讼的情形。
中止诉讼的原因消除后,可以恢复诉讼。两审终审制度的适用范围,主要针对涉及民事权利义务争议的诉讼案件。对于非诉讼民事案件,适用一审终审制度。同时,介绍了该制度的四种例外情况,包括最高人民法院审理的第一审案件、判处死刑案件的复核程序、刑罚在法定刑以下的案件的核准程序以及小额诉讼程序。
我国二审终审制下如何纠正错误判决的问题。当事人如认为一、二审判决存在重大误判,可申请再审或向检察院提起抗诉。已生效的判决如存在错误,可通过人民法院的审判监督权要求再审、人民检察院的审判监督权或当事人申诉来纠正。这些途径有助于实现司法公正和保障当事人的
关于诉讼费的退费规定。在人民法院审理涉嫌刑事犯罪的案件过程中,若移送处理则涉及退费情况;中止诉讼和中止执行的案件不予退费,但恢复时不再交纳费用;第二审决定发回重审的案件,会退还二审案件受理费;对于第一审不予受理或驳回起诉的案件,应当根据情况退还已交纳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三十四条:人民法院对公开审理或者不公开审理的案件,一律公开宣告判决。《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三十九条对申请执行的期限作了一般性的规定,即“申请执行的期间为二年。申请执行时效的中止、中断,适用法律有关诉讼时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