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障碍司法鉴定在精神病人犯罪案件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它是唯一的法定程序,用于认定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的精神状态和刑事责任能力。鉴定意见对于公安司法机关在案件处理中具有法定的依据,因此精神障碍司法鉴定决定着刑事案件在不同诉讼阶段的程序走向,并且对案件的影响力不可小觑。
1. 在我国司法实践中,精神障碍鉴定存在混乱状况,出现了很多“被精神病”的情况,也有人通过装疯卖傻来骗过鉴定专家。
2. 学者认为,我国关于司法精神病鉴定的结论不一致,分歧较多,不同鉴定人的结论往往不同,这成为司法精神病鉴定的一个困境。
目前,精神病鉴定所依据的三个诊断系统之间存在差异,甚至不同版本的诊断标准也不完全一致。因此,使用不同的诊断标准可能会得出不同的诊断结果。此外,评估精神病对辨认能力和控制能力的影响程度缺乏标准,不同鉴定人对此的理解存在差异。精神损伤因果关系的评定也更为复杂,常常因鉴定人的认识差异而导致不同的结论。
3. 缺乏精神病司法鉴定的共同标准,导致出现错鉴现象。一方面,真正的精神病人可能被判刑;另一方面,正常人可能逃脱刑责。这使得司法精神病学被某些人指责为“垃圾学科”或“半吊子科学”。
4. 与公众对“精神病人杀人不犯法”的理解不同,免除精神病人刑事责任的前提是“犯罪时无刑事责任能力”,而不是因为犯罪人有精神障碍。精神病人杀人不负刑责必须满足三个条件:精神病人犯罪、在无法辨认或控制自己行为的情况下实施犯罪,并经过法定程序鉴定。然而,在中国的诉讼中,通常由医生对犯罪人的刑事责任能力进行鉴定。律师很少提出有力的质证或反驳意见,法官也倾向于单方面采信医生的意见,因为“精神病是专业医学问题”。因此,被诊断为精神病人而免责的机率较高。
近年来,精神障碍患者人身损害赔偿案件在法医精神病鉴定实践中逐年增加。大多数精神障碍患者的起病形式是缓慢隐袭起病,没有明显的心理和环境刺激因素。然而,也有一些患者是在遭遇外界强烈的心理刺激后急性或亚急性起病,例如打架纠纷、被处罚、惊吓等,这可能导致民事纠纷的发生。在患者起病后或一段时间后,患者的家人或亲属可能会提起人身损害赔偿诉讼,主张患者的精神障碍与生活事件有关。
司法鉴定申请的费用问题。申请费用由申请人承担,根据标的额大小按照一定标准收取。翻译费用在特定情况下可免除。费用标准具体根据标的额的不同范围而定,对于大额标的案件,省级部门会制定收费上限。
重新申请司法鉴定的条件。依据相关规定,重新鉴定可在特定情形下提出,包括原鉴定人资格问题、超出业务范围、未能回避等情况以及委托人或其他诉讼当事人的异议。重新鉴定应委托更高资质的机构进行,若涉及重大或复杂案件,可组织多个机构鉴定。鉴定过程中,可向专家咨询
司法鉴定程序的相关规定。文章详细描述了司法鉴定机构接受委托、受理、初次鉴定、补充鉴定、重新鉴定、复核鉴定以及司法鉴定文书的出具等流程。对于不同阶段的鉴定,文章都给出了明确的要求和规定,以确保司法鉴定的公正性和准确性。
精神病司法鉴定的程序和要求。包括委托和申请鉴定应由办案机关决定和执行,当事人需准备病历和疾病证明并到鉴定中心备案。鉴定中心会通知当事人进行鉴定,且只受理符合程序的申请。鉴定结论以《鉴证书证审查意见书》形式作出,具有法律效力。在无法具备诊断、鉴定条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