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刑法》第18条的规定,对于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情况下造成危害结果的,经过法定程序确认后,不负刑事责任。而对于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应负刑事责任,但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评定精神病人作案时的责任能力状态必须具备两个要件:医学要件和法学要件。医学要件指的是患有精神疾病的人,而法学要件则是根据其实施危害行为时精神症状对其辨认和控制能力的影响。
关于不能辨认和不能完全辨认的法律定义,《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5条明确规定:“精神病人(包括痴呆病人)如果没有判断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不知其行为后果的,可以认定为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人”。因此,在评定时首先要明确精神疾病的诊断,并判明其实施危害行为时所处的疾病阶段以及疾病的严重程度,综合分析其辨认能力和控制能力的影响,作出责任能力评定。
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司法精神病学中占据重要位置,其违法行为在精神病学总数中居首位。一般情况下,当精神分裂症患者在疾病发作期出现违法行为且作案行为与精神疾病直接相关时,评定为无刑事责任能力。而当患者处于发病期,但作案行为与精神症状不直接相关,或者处于不完全缓解期及残留期时,评定为限定刑事责任能力。而对于处于稳定缓解状态的患者,则评定为完全刑事责任能力。
民事诉讼中司法鉴定费用的规定。收费标准根据案件诉讼标的和鉴定标的中的较小值,按比例分段累计收取。同时介绍了司法鉴定流程,包括申请鉴定、预交费用、确定鉴定机构和人员等。当事人对鉴定结论有异议可申请重新鉴定,但对有缺陷的鉴定结论则通过补充鉴定等方法解决。
犯罪动机是判断行为人主观方面是否具有故意或者过失最直接的依据,很多案件正是因为司法人员对行为人的作案动机产生疑惑而启动精神病鉴定程序,有学者指出可以依据动机判断精神障碍者的刑事责任能力,可见犯罪动机的重要性。一般而言,只有出于现实动机作案的智力障
2005年9月,法院委托广州市精神病医院司法鉴定所进行鉴定,结论是,办理离婚手续时,张莉患双相障碍,有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目前处于双相障碍(缓解期),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民政部门准予离婚登记,须查明双方是否确属自愿离婚。民政局办理离婚登记不需实质性审查,但
精神病患者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应先按照法定程序确认监护人,由监护人承担监护义务。刑诉法第284条规定:“实施暴力行为,危害公共安全或者严重危害公民人身安全,经法定程序鉴定依法不负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有继续危害社会可能的,可以予以强制医疗。”司法人员对精神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