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接到仲裁通知后,被申请人应当按规定的期限内提出答辩或反请求。反请求必须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基于申请人提出仲裁的同一或有牵连的合同关系或法律关系;被申请人是针对申请人提出反请求。
仲裁庭组成后,与仲裁委员会秘书处协商确定开庭审理的日期,仲裁委员会秘书处会将开庭时间及开庭事项书面通知双方当事人。
一般情况下,案件应当进行开庭审理。但如果各方当事人同意,或者根据仲裁规则适用简易程序的案件,仲裁庭可以只依据书面文件进行审理并作出仲裁裁决。
开庭审理是不公开进行的,除非各方当事人均要求公开审理,否则由仲裁庭决定是否公开审理。对于不公开审理的案件,任何人不得透露案件实体和程序进行的情况,案外人未经仲裁庭允许不能旁听。
各方当事人应当委派代表参加开庭审理。如果一方当事人不出席开庭,仲裁庭可以缺席审理并作出缺席裁决。
在仲裁过程中,当事人可以自行和解,也可以请求仲裁庭主持调解。仲裁庭在征得双方同意后,也可以主动对案件进行调解。如果调解成功,仲裁庭会根据和解协议作出裁决书或双方撤案。如果调解不成功,任何一方都不能在后续的仲裁程序、司法程序和其他任何程序中援引对方当事人或仲裁庭在调解过程中发表过的、提出过的、建议过的、承认过的以及愿意接受过的或否定过的任何陈述、意见、观点或建议作为其请求、答辩或反请求的依据。
仲裁裁决是根据多数仲裁员意见作出的。如果仲裁庭无法形成多数意见,则根据首席仲裁员的意见作出裁决。裁决一经作出即发生法律效力,是终局的,并对对方当事人具有约束力。任何一方当事人都不能向法院起诉,也不能向其他机构提出变更仲裁裁决的请求。
仲裁中的调解是指仲裁庭调解,即在仲裁庭主持下,双方当事人在互谅互让的基础上协商解决纠纷。仲裁庭在作出裁决前,可以先行调解。如果当事人自愿调解,仲裁庭应当进行调解。如果调解不成,仲裁庭应当及时作出裁决。
如果调解达成协议,仲裁庭可以根据调解协议的内容制作调解书,也可以按双方当事人的要求制作裁决书。调解书和裁决书具有同等法律效力。调解书应当明确仲裁请求和当事人协议的结果,由仲裁员签名并加盖仲裁委员会印章,然后送达双方当事人。调解书在双方当事人签收后即发生法律效力。如果在调解书签收前当事人反悔,仲裁庭应当及时作出裁决。
审理前的准备工作、法庭审理开始阶段的工作、法庭审理过程、合议庭评议以及第一审程序中的注意事项等内容。法院应在立案后五日内将起诉状副本发送给被告,并通知开庭时间和地点。对于应公开审理的案件,应公告相关信息。审理过程包括陈述行政争议、举证和质证、辩论和最
处理内容不明确的仲裁协议的三种方法。首先,鼓励当事人自行协商补充完善仲裁协议;其次,在仲裁机构发现协议缺失必要要素时,可以要求当事人补充完善;最后,人民法院在审查仲裁协议时,应理解仲裁与法院裁判是两种并列的解决争议的途径,只要当事人有仲裁意愿,就应尽
涉外仲裁裁决的撤销和不予执行程序的详细步骤。包括当事人申请、提供证据、合议庭审查核实以及人民法院作出裁定等环节。同时,文章还介绍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处理涉外仲裁及外国仲裁事项的两个通知,详细说明了撤销和不予执行涉外仲裁裁决的审查程序和时间限制。
仲裁代理人的特点及其在仲裁活动中的作用。仲裁代理人以被代理当事人的名义参加仲裁,必须在代理权限范围内行事,目的是维护被代理人的权益。代理人不能同时担任双方当事人的代理人。委托代理需提交授权委托书,明确委托事项和权限。仲裁当事人有权申请财产保全,但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