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裁裁决撤销制度是指当事人对符合法定情形的仲裁裁决,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撤销申请,并由人民法院依法组成合议庭进行审查核实,决定是否予以撤销的制度。
在申请撤销仲裁裁决案件的司法审查范围方面,存在以下两个争议问题:
1. 程序审查与实体审查之争
在司法实践中,对《仲裁法》第58条的规定往往被称为程序审查。然而,这种观点似乎不太准确。根据该条第一、二和六项规定,即“没有仲裁协议”、“裁决的事项不属于仲裁协议的范围或者仲裁委员会无权仲裁”、“仲裁员在仲裁该案时有索贿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为”,这些审查事项既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程序内容,也不属于实体法的范畴。因为这三项审查一方面必须根据具体仲裁争议的情况来判断,从而涉及到裁决的实体因素;另一方面,也没有直接对当事人争议的实体权利义务进行判断,与实体内容不同。因此,应该认为,上述规定是以间接方式否定裁决合法性的手段。而第三项规定,即“仲裁庭的组成或者仲裁的程序违反法定程序”,显然属于对仲裁程序的监督。而第四和第五项规定,即“裁决所根据的证据是伪造的”、“对方当事人隐瞒了足以影响公正裁决的证据的”,属于对仲裁裁决实体内容的监督。上述观点基于对程序法和实体法概念的理解。尽管在学术界对于实体法和程序法的分类存在争议,但筆者认为,严格意义上的仲裁程序主要包括对仲裁申请和受理、仲裁庭的组成、仲裁庭开庭和作出裁决、裁决的撤销和执行等保证当事人权利和义务得以实现的程序规则。而实体内容则指与当事人的权利义务直接相关的证据、事实和实体法。因此,《仲裁法》第58条规定的司法审查不仅包括程序问题,也包括实体问题,是全面的综合审查。
2. 撤销仲裁裁决程序中司法审查范围的适当性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国内法、相关国际条约和国际惯例通常将以下事项作为撤销仲裁裁决的理由:争议事项不可仲裁、当事人无行为能力、当事人无陈述机会、缺乏仲裁协议或仲裁协议无效、仲裁庭组成不当、仲裁程序不当或违法、仲裁员超越权限、仲裁员欺诈、受贿或渎职、裁决形式缺陷、仲裁违反公共政策等。即通行的立法例都是对仲裁裁决的非实体内容进行审查,涉及的实体审查仅以公共政策为限。可见,司法审查范围狭窄、法院监督和干预作用弱化,是大多数国家的仲裁立法和实践的一般规律。
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对人民法院作出的不予执行仲裁裁决裁决不服的,如果是当事人申请的,对裁决不能申请复议,如果是案外人申请的,当事人可以申请复议。人民法院裁定不予执行仲裁裁决后,该仲裁裁决即告无效,当事人可以根据事后达成的书面仲裁协议重新申请仲裁,
依据相关法律的规定,申请仲裁裁决强制执行的,可以在两年内向被执行人住所地或者被执行的财产所在地的中级人民法院提出。被执行人、案外人对仲裁裁决执行案件申请不予执行的,负责执行的中级人民法院应当另行立案审查处理;执行案件已指定基层人民法院管辖的,应当于收
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三十七条被申请人提出证据证明仲裁裁决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经人民法院组成合议庭审查核实,裁定不予执行:。(三)仲裁庭的组成或者仲裁的程序违反法定程序的;人民法院在执行仲裁机关裁决的过程中,只要被申请人证明仲裁裁决有上述情形之一的,或者认定执
对判决、裁定及其他生效法律文书执行错误,是指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民事制裁决定、调解、支付令、仲裁裁决、具有强制执行效力的公证债权文书以及行政处罚、处理决定等执行错误。人民法院应当对被执行人的申辩进行审查,并根据审查结果裁定不予执行或驳回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