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国1992年颁布实施的《收养法》第十五条规定,收养查找不到生父母的弃婴和儿童以及社会福利机构抚养的孤儿的,应当向民政部门登记。除此之外,收养应当由收养人、送养人依照本法规定的收养、送养条件订立书面协议,并可以办理收养公证。如果收养人或者送养人要求办理收养公证,也应当办理收养公证。
根据1998年修正后的《收养法》第十五条规定,收养应当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登记,收养关系自登记之日起成立。
根据你所描述的事实,你的父母将你按农村风俗习惯过继给你伯父的时间为1994年。根据1998年修正后的《收养法》规定的全面登记主义,不能认定你与你伯父之间的收养关系是否成立。然而,根据1992年《收养法》的规定,收养应当向民政部门登记,但仅适用于收养查找不到生父母的弃婴和儿童以及社会福利机构抚养的孤儿。
在过继关系被认定有效的情况下,过继子女与亲生父母的权利义务关系是否也会因过继事实而消失呢?根据笔者的观点,过继子女与亲生父母的关系应当根据过继协议来确定。过继协议是当事人真实意思表示的一种协议,且不违反法律的禁止性或强行性规定,因此应具有法律效力。
进一步说,承认协议的效力是尊重民俗的体现,能够使裁判获得广泛的认同,真正实现纠纷的解决。因此,如果协议约定过继之后不再与生父母发生关系,那么可以按照收养事实处理。如果协议约定过继之后仍然应对亲生父母承担赡养义务,并且仍有权继承亲生父母的财产,那么应当认定过继之后,过继子女与亲生父母的权利义务关系不会改变。
如果过继协议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确,就需要结合过继子女与生父母之间是否存在扶养事实来进行认定。
在审判实践中,需要将过继关系与收养关系以及因父母再婚形成的继父母子女关系区分开来。将过继关系混同于收养关系和继父母子女关系对于纠纷的解决是不利的。
当事人陈述在认定案件事实中的矛盾认定标准。一方面,需慎重采用当事人的陈述,不能单独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需与其他证据相互补充。另一方面,不应夸大或弱化当事人的陈述效力,法官不应仅凭当事人陈述的前后矛盾等情况直接判断案件事实真伪。同时,法官在庭审中的
我国法律中关于回避制度的适用范围,包括审判人员、书记员、翻译人员、鉴定人、勘验人等。虽然我国法律没有设定证人回避制度,但证人与当事人或其代理人有利害关系时,其证言不能单独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当事人有权要求审判人员回避,并依法追究审判人员接受请客送
平行式和附带式两种刑事民事诉讼模式。平行式模式强调民事诉讼独立性,将其与刑事诉讼完全分离;而附带式模式则在刑事诉讼过程中解决民事损失赔偿问题。其中法国式立法鼓励被害人在刑事诉讼中提出民事赔偿救济,而德国的实际操作更接近于美国模式,被害人更倾向于在刑事
剽窃图片是否构成侵犯著作权的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未经许可剽窃他人图片属于侵犯著作权的行为,侵权者需承担民事责任。文章还列举了构成侵权的其他行为,并强调了认定抄袭时需要注意与利用思想、客观事实、合理使用和巧合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