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规定,如果用人单位口头辞退劳动者,劳动者可以根据法律规定申请劳动仲裁,并需要提交申请书。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条的规定,以下劳动争议适用本法:
当事人向仲裁委员会申请劳动仲裁时,需要提交申诉书,并根据被诉人数量提交副本。申诉书应明确以下事项:
仲裁委员会应在收到申诉书后的7日内作出受理或不予受理的决定。如果决定受理,仲裁委员会应在决定作出后的7日内将申诉书副本送达被诉人,并组成仲裁庭;如果决定不予受理,应说明理由。
被诉人在收到申诉书副本后的15日内需要提交答辩书和相关证据,仲裁委员会有权要求当事人提供或补充证据。
仲裁庭在开庭前的4日内,将开庭时间、地点和书面通知送达当事人。如果当事人收到副书面通知后无正当理由不到庭或未经仲裁庭同意中途退庭,对申诉人视为撤诉处理,对被诉人可以缺席工资裁决。
仲裁庭在处理劳动争议时应进行调解,并在查明事实的基础上促使双方当事人自愿达成协议。如果调解达成协议,将制作调解书,调解书自送达之日起具有法律效力。如果调解未达成协议,仲裁庭应及时作出裁决。
仲裁庭作出裁决后,将制作裁决书并送达双方当事人。当事人如对仲裁决服从,自收到裁决书之日起15日内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如果期满不起诉,裁决书即产生法律效力。
当事人对具有法律效力的调解书和裁决书应在规定的期限内履行。如果一方当事人逾期不履行,另一方当事人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劳动仲裁案件的受理期限为一年,期间会因为不同情况有所中断或中止。申请劳动仲裁时,需递交申请书和相关证据,经过仲裁委员会受理决定后组成仲裁庭。仲裁程序包括答辩、公开进行、当事人到庭义务等。仲裁庭会在查明事实基础上先行调解,若调解不成会及时作出裁决,裁决
仲裁时效一年规定不具有溯及力的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的规定,劳动仲裁法作为劳动法的特别规定,其规定的仲裁时效一年与劳动法的仲裁时效六十日不一致,应当适用劳动仲裁法的新规定。但新规定只能适用于5月1日起发生的情况,不能溯及之前。因此,当事人
工伤认定与劳动仲裁之间的关系和程序优先顺序。在解决民事纠纷的背景下,仲裁具有更高的效力,但在工伤认定中,劳动仲裁并不是前置程序。工伤认定部门对劳动关系可以进行形式审查并进行事实认定。在涉及劳动仲裁的情况下,应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暂停工伤认定程序,并在
劳动合同解除赔偿问题,包括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需支付经济补偿的情形以及违法辞退的赔偿金问题。年休假根据劳动者工作年限和劳动繁重紧张程度给予一定期间的带薪连续休假。劳动者在遭遇违法辞退时,可以选择申请劳动仲裁并要求用人单位支付赔偿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