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产法》中存在多种优先受偿权的情形,这导致了破产优先受偿的竞合现象。当几种优先受偿权同时存在时,我们需要确定谁来优先受偿以及这些权利的行使顺序。然而,目前的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并没有对此进行相关规定。
根据《破产法》和《民事诉讼法》,债务人的债权人如果享有已经生效的债权并且有财产担保,他们在担保范围内可以优先受偿。这是因为这类债务是在有担保的前提下产生的,并且已经公示。实践中,这些债权人优先于其他债权人受偿,被称为有担保权的优先受偿权。
债权人参加破产程序所支出的费用是一种非正常的支出。如果债务人能够偿还债务,债权人就不需要支付这笔费用,因此可以优先受偿。这被称为参加破产费用的优先受偿权。实践中,债权人参加破产的费用通常与破产费用相关联。
破产程序开始后,为了进行破产程序和维护全体债权人的共同利益,会产生一些费用,包括破产财产的管理、变价和分配费用,以及进行诉讼和办理其他事务所支出的费用。这些费用可以优先受偿,从破产财产中优先支付。
在企业破产整顿期间,新发生的债务可以优先受偿。这是因为在整顿期间,债权人承担了一定的风险。破产企业在整顿期间产生的新债务应该优先受偿。然而,新欠的税款、职工工资和劳动保险费仍然按照一般清偿程序处理。
实践中,对于以上优先受偿权的行使顺序存在不一致的做法。有些人将整顿期间新欠的债务优先于参加破产费用受偿,有些人将破产费用优先于整顿期间新欠的债务受偿,有些人将破产费用优先于参加破产的费用受偿,有些人将整顿期间新欠的费用优先于破产费用受偿。然而,在实践中,大家普遍认同将有担保物权的优先受偿权放在第一顺序位。这是因为法律、法规和现行的司法解释没有明确规定优先受偿权的顺序,导致实践中存在混乱和不一致。因此,我认为应该完善法律和法规,明确优先受偿权的顺序,以消除实践中的混乱状态。
基于以上理由,我建议确定以下优先受偿权的顺序:首先,将有担保物权的优先受偿权放在第一位。这是因为担保物权是在破产程序之前就已经产生的,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有明确的合同规定,并且具有一定的公示作用和公信力。其次,将参加破产的费用放在第二位。这是因为债权人参加破产的费用发生时间较早于破产费用和整顿期间新发生的债务。再次,将破产费用放在第三位。这是因为破产费用发生在破产程序开始后,是为了破产财产的管理、变卖和分配所需要的费用,以及为债权人的共同利益而支出的费用。
公司解散时的实物资产分割方式。清算时,实物资产可折现用于偿还债务,剩余财产按照股东出资或持股比例分配。清算期间,公司不得从事与清算无关的经营活动,财产不得分配给股东,直到债务清偿完毕。公司破产清算流程包括解散决议和清算组成立、债权人通知和公告、清算方
重整程序的相关内容。法院收到重整申请后应在三十日内作出裁定,若重整计划未获通过,法院将裁定终止并宣告破产。重整制度具有多元化的启动主体和广泛的参与主体,担保物权受到限制。重整程序的优先性体现在一旦法院裁定重整,其他破产程序必须停止。反映了社会本位的立
单位破产后职工丧葬费用的清偿问题。依据我国破产法规定,破产财产清偿顺序包括职工工资、福利和补偿金,社会保险费用和税款,以及普通破产债权。若破产财产不足,按比例分配。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的工资按该企业职工平均工资计算。
中国国有破产企业职工安置的法律与政策。法律方面,我国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等规定,明确了破产企业所欠职工工资和劳动保险费用的清偿顺序。政策上,针对政策性破产的职工安置给予特殊优惠,如土地使用权等用于解决职工安置问题,新《破产法》也为政策性破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