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旧准则,债务重组被定义为“债权人按照其与债务人达成的协议或法院的裁决同意债务人修改债务条件的事项”。这意味着,只要修改了原定债务条件,无论是修改债务金额还是偿还时间,都被视为债务重组。因此,旧准则中的债务重组包括债务人处于财务困难条件下的债务重组,以及债务人不处于财务困难条件下的债务重组。
新准则强调了债务人处于财务困难的前提条件,并突出了债权人做出了让步的实质条件。因此,新准则排除了债务人不处于财务困难条件下的债务重组,以及处于清算或改组时的债务重组。此外,虽然修改了债务条件,但实质上债权人并未做出让步的债务重组也不被视为债务重组。例如,在债务人发生困难时,债权人同意债务人用库存商品抵偿到期债务,且不调整偿还金额和时间,实质上债权人并未做出让步,则其不属于债务重组。
新准则将旧准则中“以低于债务账面价值的现金清偿债务”和“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方式合为“以资产清偿债务”方式。尽管这并没有实质性的变化,但新准则的表述更为简洁易懂。
新债务重组准则改变了“一刀切”的规定,不再将因债权人让步而导致债务人豁免或少偿还的负债计入资本公积。相反,新准则将债务重组收益计入营业外收入。此外,在实物抵债业务方面,新准则引进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基础。
破产重整制度的产生和发展的两大因素以及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破产重整制度的必要性。经济因素方面,现代经济组织的连锁效应要求防止经济解体和倒闭;制度因素方面,和解制度的出现推动了破产重整制度的建立。在建立中国特色的破产重整制度时,需明确破产重整程序与其他破
仅仅将债务延期,产生新的法律关系,不算是债务重组。债务重组又称债务重整,是指债权人在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情况下,债权人按照其与债务人达成的协议或者法院的裁定作出让步的事项。也就是说,只要修改了原定债务偿还条件的,即债务重组时确定的债务偿还条件不同于原协
新颁布的《债务重组》在债务重组的前提、公允价值的运用、债务人和债权人会计处理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变动,并且,这些变动将对企业对外披露的会计信息产生重要影响。这样规定确实可以防范上述行为,为净化债务重组市场起到关键性作用。
通常情况下,债务人与债权人通过以非现金资产、发行权益性证券、修改负债条件等方式进行债务重组后,债权人对债务人会作出部分让步,以便使债务人重新安排财务资金,或得以清偿债务。因此,如果在债务重组中,债务人以非现金资产或发行权益性证券的公允价值大于债务人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