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旧准则,债务重组被定义为“债权人按照其与债务人达成的协议或法院的裁决同意债务人修改债务条件的事项”。这意味着,只要修改了原定债务条件,无论是修改债务金额还是偿还时间,都被视为债务重组。因此,旧准则中的债务重组包括债务人处于财务困难条件下的债务重组,以及债务人不处于财务困难条件下的债务重组。
新准则强调了债务人处于财务困难的前提条件,并突出了债权人做出了让步的实质条件。因此,新准则排除了债务人不处于财务困难条件下的债务重组,以及处于清算或改组时的债务重组。此外,虽然修改了债务条件,但实质上债权人并未做出让步的债务重组也不被视为债务重组。例如,在债务人发生困难时,债权人同意债务人用库存商品抵偿到期债务,且不调整偿还金额和时间,实质上债权人并未做出让步,则其不属于债务重组。
新准则将旧准则中“以低于债务账面价值的现金清偿债务”和“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方式合为“以资产清偿债务”方式。尽管这并没有实质性的变化,但新准则的表述更为简洁易懂。
新债务重组准则改变了“一刀切”的规定,不再将因债权人让步而导致债务人豁免或少偿还的负债计入资本公积。相反,新准则将债务重组收益计入营业外收入。此外,在实物抵债业务方面,新准则引进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基础。
中国债务重组准则的问题,指出了新债务重组定义的不足点。其中,“财务困难”不能独立作为债务重组的前提条件,因为对于续营价值小于清算价值的财务困难企业,应该进行破产清算。此外,对债权人让步的硬性规定存在问题,应该包括债务人以非现金资产偿还债务的情况,无论
破产制度在商品经济社会中的作用,包括企业改制重组中的破产逃债问题及其原因。破产制度在市场经济中体现竞争机制,但一些企业利用破产逃避债务,损害国家和债权人的利益。其原因包括地方保护主义、部门保护主义、行政干预以及破产法律规定的漏洞。现行破产法存在对债权
吸收合并与债务重组的关系,依据司法解释,吸收合并涉及债务处理,属于债务重组范畴。文章介绍了吸收合并的程序,包括合并协议的拟定、公示、股东大会承认等。合并各方需了解资产状况,保障债权人权益。同时,针对部分债务不发生概括性转移、隐瞒或遗漏的债务等情况,文
债权人未按时间申报债权的处理方式,即在规定的期限内未申报债权,在公司清算程序终结前可以补充申报。同时,文章还介绍了破产法第七章和第十一章的区别以及破产重组申请的程序。在公司破产重组过程中,债权人需注意申报书的要求,同时债务人需提出破产重组方案并得到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