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合同法》第四十一条的规定,当保险合同中格式条款与非格式条款不一致时,应当采用非格式条款。一般情况下,保险合同的格式条款是由保险人一方提出的意思表示,而非格式条款则是投保人和保险人双方商定的结果,或者是对原格式条款进行重新协商修改的条款。因此,保险合同中非格式条款的效力应当优于格式条款。
根据《保险法》第三十条的规定,当保险合同的条款在保险人、投保人、被保险人或受益人之间产生争议时,人民法院或仲裁机关应当进行有利于被保险人和受益人的解释。然而,在实践中,人们往往过度扩大和加重保险人的责任,片面理解了这一“有利解释”原则。为了正确应用《保险法》的这一原则,必须结合《合同法》的相关规定进行解释。
根据《合同法》第四十一条的规定,对于格式条款的解释发生争议时,应当按照通常理解来解释。根据《合同法》第一百二十五条的规定,所谓的“通常理解”是指根据一般人的理解来解释合同条款,而不是特定个人的理解。这意味着在解释保险合同条款时,首先应当遵循这一原则。这些规定表明,对于被保险人和受益人的“有利解释”是建立在能够合理解释合同条款的基础之上的。因此,那种不考虑解释的合理性,只要对保险合同条款的理解发生争议就作出有利于被保险人和受益人的解释的做法,显然是不符合法律规定的。
保险合同变更的相关法律规定。在保险合同有效期内,可进行必要的变更,分为保险合同主体的变更和保险合同其他记载事项的变更。变更保险合同应当采用法定形式,经过法律程序实施,可采用批注或附贴批单、书面协议等方式进行。
合同中的免责事由,包括法定免责事由和约定免责事由。法定免责事由中,主要是不可抗力,包括自然灾害、社会异常事件和政府行为三大类。而约定免责事由则是当事人在合同中约定的免责条款。但免责条款不能排除当事人的基本义务,也不能排除故意或重大过失的责任。
保险合同的概念、性质和特点,包括保险合同的双务性质、射幸性质、标准附合性质和要式性质等法律特征。保险合同是投保人与保险人之间设立、变更或终止保险法律关系的民事法律行为,具有经济交换和法律关系的双重属性。文章还对保险合同的形式和订立方式进行了介绍。
财产保险合同纠纷的诉讼管辖地以及相关注意事项。根据法律规定,此类纠纷由被告住所地或保险标的物所在地法院管辖。签订财产保险合同时需注意保险方主体、合同标的、合同形式、合同文本以及合同变更与解除等事项。作为保险合同,需特别注意告知条款、保险责任、免责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