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破产法 > 破产法法律法规 > 破产法法规 > 破产债权人的专有权利是什么

破产债权人的专有权利是什么

时间:2024-10-09 浏览:11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94219
破产债权人的专有权利是什么?破产法中是怎样固定的呢?关于破产债权人可能有些人不大清楚,或者自己是破产债权人,却不知道自己的权利有什么。今天手心律师网小编就针对这个问题搜集整理了以下相关的资料为您答疑解惑,希望可以帮到你。

破产债权人的专有权利是什么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中有关内容的规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第三十条的规定,破产申请受理时属于债务人的全部财产,以及破产申请受理后至破产程序终结前债务人取得的财产,为债务人财产。

管理人有权请求人民法院予以撤销的行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第三十一条的规定,人民法院受理破产申请前一年内,涉及债务人财产的以下行为,管理人有权请求人民法院予以撤销:

(一) 无偿转让财产的;

(二) 以明显不合理的价格进行交易的;

(三) 对没有财产担保的债务提供财产担保的;

(四) 对未到期的债务提前清偿的;

(五) 放弃债权的。

管理人有权请求人民法院予以撤销的情形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第三十二条的规定,人民法院受理破产申请前六个月内,债务人有本法第二条第一款规定的情形,仍对个别债权人进行清偿的,管理人有权请求人民法院予以撤销。但是,个别清偿使债务人财产受益的除外。

无效的行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第三十三条的规定,涉及债务人财产的以下行为无效:

(一) 为逃避债务而隐匿、转移财产的;

(二) 虚构债务或者承认不真实的债务的。

追回债务人财产的权利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第三十四条的规定,因本法第三十一条、第三十二条或者第三十三条规定的行为而取得的债务人的财产,管理人有权追回。

未完全履行出资义务的要求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第三十五条的规定,人民法院受理破产申请后,债务人的出资人尚未完全履行出资义务的,管理人应当要求该出资人缴纳所认缴的出资,而不受出资期限的限制。

追回非正常收入和侵占财产的权利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第三十六条的规定,债务人的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利用职权从企业获取的非正常收入和侵占的企业财产,管理人应当追回。

取回质物、留置物的权利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第三十七条的规定,人民法院受理破产申请后,管理人可以通过清偿债务或者提供为债权人接受的担保,取回质物、留置物。在质物或者留置物的价值低于被担保的债权额时,以该质物或者留置物当时的市场价值为限。

取回不属于债务人财产的权利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第三十八条的规定,人民法院受理破产申请后,债务人占有的不属于债务人的财产,该财产的权利人可以通过管理人取回。但是,本法另有规定的除外。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公司破产程序中的留守人员

    企业破产程序中留守人员的定义和法律规定。留守人员是由清算组依法指定的协助清算组工作的人员,其职责包括核对债权债务、解决业务遗留问题和回答相关询问。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规定,破产企业的法定代表人、财务负责人等必须留守,以确保破产程序的顺利进行。留守人员的

  • 个人破产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个人破产制度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发展方向。建立个人破产制度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能够保护个人债务人的利益,调动各利益主体的积极性,促进社会资源的充分利用,同时也是维护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的法律保障。虽然面临一些挑战,如消费需求和个人财产登记制度等,但个

  • 可撤销行为的构成要件及其适用范围

    可撤销行为的构成要件及其适用范围。文章介绍了可撤销行为的概念,包括其在破产程序中的重要性以及不同国家的立法模式。文章详细阐述了可撤销行为的构成要件,包括损害债权人利益的行为和发生在破产程序开始前的临界期间。此外,文章还讨论了可撤销行为的适用范围,涉及

  • 根据法律规定,只有债务人有权申请和解

    关于债务人与债权人之间在破产清算过程中的权利问题。法律规定只有债务人有权申请和解,而债权人无权申请。同时,文章还涉及了船舶抵押权、股票发行和票据法等方面的内容。选项B正确,因为根据法律规定,在债权人申请债务人破产清算的情况下,债务人可以申请重整或和解

  • 债务人破产申请书格式及要求
  • 抵押合同的无效情形
  • 个人债务危机的法律处理方式
破产法法律法规知识导航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