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空间主权原则是《网络安全法》第一条“立法目的”所明确的基本原则之一。网络空间主权是指一国在网络空间中行使国家主权的自然延伸和表现。《网络安全法》强调各国在网络发展、管理和国际网络空间治理中应遵循主权平等原则,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网络发展道路和参与国际网络空间治理的权利。
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发展并重原则是《网络安全法》第三条所明确的基本原则之一。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必须统一谋划、统一部署、统一推进、统一实施。《网络安全法》要求既要推进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和网络技术创新应用,又要建立健全网络安全保障体系,提高网络安全保护能力。
共同治理原则是《网络安全法》坚持的基本原则之一。网络空间安全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技术社群和公民等网络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参与。《网络安全法》要求各方共同参与网络安全治理工作,包括政府部门、网络建设者、网络运营者、网络服务提供者、网络行业相关组织、高等院校、职业学校、社会公众等。
《网络安全法》第四条明确提出了我国网络安全战略的主要内容,即明确保障网络安全的基本要求和主要目标,提出重点领域的网络安全政策、工作任务和措施。第七条明确规定我国致力于推动构建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建立多边、民主、透明的网络治理体系。这些规定提高了我国网络治理公共政策的透明度,有利于提升我国对网络空间的国际话语权和规则制定权。
《网络安全法》明确了国家网信部门与其他相关网络监管部门的职责分工。国家网信部门负责统筹协调网络安全工作和相关监督管理工作,其他相关部门依法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网络安全保护和监督管理工作。这种“1 X”监管体制符合互联网与现实社会融合的特点和我国监管需要。
《网络安全法》第三章规范了网络运行安全和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保护。网络运行安全是网络安全的重心,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则是重中之重。《网络安全法》要求在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的基础上,对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实行重点保护,明确运营者的安全保护义务,并配以国家安全审查、重要数据强制本地存储等法律措施,确保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运行安全。
《网络安全法》将网络运营者等主体的法律义务和责任做了全面规定,包括守法义务、社会公德、商业道德义务、诚实信用义务、网络安全保护义务、接受监督义务和承担社会责任等。同时,《网络安全法》在违法行为的处罚标准上提高了处罚力度,有利于保障法律的实施。
《网络安全法》第五章将监测预警与应急处置工作制度化,明确国家建立网络安全监测预警和信息通报制度,建立网络安全风险评估和应急工作机制,制定网络安全事件应急预案并定期演练。这为建立统一高效的网络安全风险报告机制、情报共享机制、研判处置机制提供了法律依据,为深化网络安全防护体系提供了法律保障。
电子签名的鉴定程序和条件,包括电子签名的制作数据需要属于签名人专有、签署时由签名人控制等要求。当事人可以选择符合约定的可靠条件的电子签名,也可以选择使用第三方认证服务。电子签名的鉴定方法包括数据电文鉴定的范畴,涉及数据电文生成、传输、存储系统的鉴定。
电子合同的法律特征,包括订立方式的变化、虚拟性和广泛性的交易主体、电子化的意思表示、生效方式、时间和地点的变化以及无纸化的载体等特点。电子合同使用电子签名,合同成立地点以收件人主营业地为准。电子数据易消失和改动,需采取加密和保全措施。
在中国法律下,合同是否可以使用电子传真进行签订的问题。根据《合同法》的规定,电子传真作为书面形式的一种,可以用于签订合同。然而,需要注意,《电子签名法》规定某些特定类型的合同不适用于电子合同,如涉及人身关系、不动产权益转让、公用事业服务等。
电子签名对传统书面形式的挑战,指出传统书面形式在网络应用和电子合同缔结方面的限制。关于电子意思表示的书面效力问题存在争议,联合国的《电子商务示范法》提出了解决办法,通过法律途径和合同途径来解决书面效力问题。法律途径采用“功能等同法”将电子意思表示纳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