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种子法修订草案加大了对生产经营假劣种子、未取得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生产经营种子等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新修订的种子法的这些变化具体是怎么样的?下文为大家分析解答。
种子法修订的三大变化
种子法内容修订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非主要农作物登记和植物新品种保护。
目前,我国种业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全面废除审定制度条件还不成熟,因此本次种子法修订采取了渐进的方式,在保留现行审定制度的基础上,减少了主要农作物审定品种的种类,由过去的28种审定品种减少到5种,同时规范了主要农作物品种的审定,开设绿色通道。将来可能由以审定为核心过渡到以登记为核心,但要保证用种安全底线不被突破。
设立非主要农作物登记制度。这有利于从源头上杜绝仿冒套产品进入市场。降低信息的不对称性,为建立可追溯的管理体系打下基础。可以为政府部门、农户和企业提供正确导向。有利于维护种业安全、食品安全、生物安全。
添加了植物新品种保护的内容。提出实质性派生品种概念,这有利于抑制低水平剽窃现象,保护育种者合法权益,鼓励原始创新。而哪些作物有必要实施实质性派生品种,由农业部和林业部做出相关规定,体现了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结合。
附:种子法修订大记事
2013年6月29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对种子法作了第二次修正。
2004年8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对种子法作了第一次修正。
2000年7月8日,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了种子法。
食品安全法的最新处罚标准。对于未取得食品生产经营许可的违法行为,根据货值金额不同,罚款额度有所区分。对于违反食品安全法的其他情形,包括用非食品原料生产食品、经营不合格肉类等,也有明确的处罚规定。此外,对于违法使用剧毒、高毒农药的行为,除了依法给予处罚
食药局对未取得食品生产经营许可或食品添加剂生产许可从事相应活动的违法行为进行罚款,金额根据违法行为的严重程度和违法所得的多少来确定。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后,应立即报告主要负责人并召开应急处置小组会议,采取控制措施、召回问题食品、配合调查等措施。购买食品时
具有营业执照但未取得食品经营许可证等证件从事食品经营活动的,没收违法所得和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并处罚款等行政处罚。明知从事前款规定的违法行为,仍为其提供生产经营场所或者其他条件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
没有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从事出版活动的,是属于无证经营的行为,要依据情节给予处罚,构成犯罪的追究刑事责任,不构成犯罪的给予行政处罚。法律、行政法规对无照经营的处罚没有明确规定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并处1万元以下的罚款。(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