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构建完整的污染损害鉴定体系
环境监测是评估鉴定的基础,为技术分析提供主要支撑。在当前计算机与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下,环境监测与鉴定评估体系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同时,新技术取代了旧有的管控思路,在推行新的环保政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环境监测与污染鉴定评估体系拥有多重控制指标,需要采取多层级的成套管理方式才能有效实现。
1.2 精确评估污染造成的损失
明确了环境监测体系内的根本权益多层及的区段污染评价指标,具有精确评估污染造成的损失的能力,对有效实现赔偿十分有利。此外,它还有助于增进公众的环保意识,推动相关领域的污染鉴定工作。
1.3 加快污染损害鉴定的效率
环境监测与污染损害鉴定息息相关。在环境污染鉴定评估中,监测的原始数据是后续相关工作的基本参考依据。这些数据具有技术特性,是在常规环境鉴定框架内进行评价的数值。在环境监测和管理控制中,它有助于加快污染损害鉴定的效率。基于现代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的新型环境监测与污染损害鉴定体系,与区域环境的过程监测与控制密切相关。
2.1 违反环境保护法律的环境污染行为
环境污染行为包括作为和不作为,涵盖了生活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污染。
2.2 存在客观损害事实
根据《环境保护法》,环境污染行为必须"造成他人损害";而根据《侵权责任法》,环境污染行为必须"造成损害"。
2.3 存在因果关系
在环境污染责任中,可以实行推定因果关系规则。只要能证明企业已经排放了可能危及人身健康的有害物质,并且公众的人身健康在排污后受到或者正在受到危害,就可以推定这种危害是由该排污行为所致。
3.1 两个以上污染者污染环境
对于污染环境造成损害的情况,污染者应当承担相应的侵权责任。污染者承担责任的大小取决于污染物的种类、排放量等因素。
3.2 因第三人过错污染环境造成损害
被侵权人可以向污染者请求赔偿,也可以向第三人请求赔偿。污染者赔偿后,有权向第三人追偿。
4.1 转基因农产品污染侵权行为
4.2 水污染侵权行为
4.3 大气污染侵权行为
4.4 固体废弃物污染侵权行为
4.5 海洋污染侵权行为
4.6 能量污染侵权行为
4.7 有毒有害物质污染侵权行为
4.8 环境噪音污染侵权行为
4.9 生态损害责任
5.1 举证责任
因环境污染引起的损害赔偿诉讼中,原告无需提供证据证明自己的主张。
5.2 诉讼时效
因环境污染损害赔偿提起诉讼的时效期间为3年,自当事人知道或应当知道受到污染损害时起算。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29条的规定,因侵权行为提起的诉讼,由侵权行为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28条的规定,《民事诉讼法》第29条规定的侵权行为地,包括侵权行为实施地、侵权结果发生地。
中国涉外及商事纠纷的仲裁机构,主要介绍了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和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前者主要处理涉及契约或非契约性的经济贸易等争议,后者则主要处理海事方面的争议,如船舶救助、碰撞、经营等争议以及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污染损害的争议。两个机构均为我
举证责任倒置原则在多种特定情形下的适用范围。在侵权诉讼中的建筑物倒塌、医疗纠纷、环境污染、产品质量不合格等情形,以及难以收集证据和产品制造方法发明专利引起的专利侵权诉讼中适用。同时,该原则在对方妨害举证的诉讼中也适用。然而,在高度危险作业致人损害和饲
中国水污染问题的现状。主要来源包括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农业污水。水污染主要分为生物污染和化学污染两类,可引起传染病的流行以及各种慢性中毒性疾病。因此,治理水污染,保护水源并净化水源势在必行。
[裁判要旨]环境污染引起的损害赔偿诉讼,举证责任适用举证责任倒置,即原告就其损害事实进行举证即可;而被告应就法律规定的免责事由及其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进行举证。原告吴*健不服并仅就被告设立移动通信基站存在污染环境的电磁波辐射提起上诉,原告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