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公益诉讼是一种旨在保护社会公共环境权利和相关权利的诉讼活动,与保护个体环境权利的环境私益诉讼相对应。环境公益诉讼是指当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的违法行为或不作为导致环境公共利益受到侵害或即将受到侵害时,法律允许其他法人、自然人或社会团体为维护公共利益而向人民法院提起的诉讼。环境公益诉讼是保护环境的重要手段,根据中国现行法律制度,起诉人必须与案件有直接利害关系,而公益诉讼无需直接利害关系,起诉人也无需是法律关系当事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五十八条规定,符合以下条件的社会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环境公益诉讼:
满足上述规定的社会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法院应当依法受理。然而,提起诉讼的社会组织不得通过诉讼谋取经济利益。
根据2013年1月1日起实施的新《民事诉讼法》第五十五条规定,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对污染环境、侵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的诉讼。这是我国法律首次明确环境公益诉讼的地位,为法院受理环境公益诉讼提供了法律依据。2014年修订的《环境保护法》第五十八条进一步明确了具有民事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的社会组织的条件。2015年1月7日起实施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对《环境保护法》第五十八条规定的社会组织进行了详细的司法解释,进一步巩固了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法律地位。
新的《民事诉讼法》、《环境保护法》及其司法解释的实施推动了我国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的增加和裁判结果的公正。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原告资格在司法界得到确认,适格原告提起的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不再因为"主体不适格"而被驳回。然而,尽管法律有所进步,对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的限制仍然存在。
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的定义和意义,它是指检察院、公民或社会组织认为行政主体的行为违法并侵害公共利益时,可向法院提起诉讼的制度。该制度在中国尚未立法承认,但建立此制度有理论基础和现实需求。行政公益诉讼的特点包括非私人利益的维护、预防性以及判决的扩张性。
排污申报登记制度的重要性及其相关规定。该制度是环境管理的基础,有助于环境保护部门了解本地污染状况和变化情况,为环境监督管理提供依据。文章详细阐述了法律法规对排污申报的要求、申报登记的要求和程序、污染物的种类以及申报登记的程序和检查。排污单位必须按照法
政策法规处的行政复议相关内容。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对环保行政部门的行政行为不满意的可申请复议。复议内容包括对环保部门的行政处罚、侵犯经营自主权、许可证办理、证书变更等决定的不满。申请人应在得知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60日内提出复议申请。复议机关应在受理申
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处理的现状和问题。指出修宪处理并非现实选择,重点在于加强已有应急法律规范的修改和完善。同时,建立突发环境污染应急管理机构,整合到国家常规管理体制中,并进行实践检验和应急处理演习。编制环境应急预案和加强应急监测能力建设也是完善应急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