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公益诉讼是一种旨在保护社会公共环境权利和相关权利的诉讼活动,与保护个体环境权利的环境私益诉讼相对应。环境公益诉讼是指当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的违法行为或不作为导致环境公共利益受到侵害或即将受到侵害时,法律允许其他法人、自然人或社会团体为维护公共利益而向人民法院提起的诉讼。环境公益诉讼是保护环境的重要手段,根据中国现行法律制度,起诉人必须与案件有直接利害关系,而公益诉讼无需直接利害关系,起诉人也无需是法律关系当事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五十八条规定,符合以下条件的社会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环境公益诉讼:
满足上述规定的社会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法院应当依法受理。然而,提起诉讼的社会组织不得通过诉讼谋取经济利益。
根据2013年1月1日起实施的新《民事诉讼法》第五十五条规定,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对污染环境、侵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的诉讼。这是我国法律首次明确环境公益诉讼的地位,为法院受理环境公益诉讼提供了法律依据。2014年修订的《环境保护法》第五十八条进一步明确了具有民事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的社会组织的条件。2015年1月7日起实施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对《环境保护法》第五十八条规定的社会组织进行了详细的司法解释,进一步巩固了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法律地位。
新的《民事诉讼法》、《环境保护法》及其司法解释的实施推动了我国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的增加和裁判结果的公正。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原告资格在司法界得到确认,适格原告提起的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不再因为"主体不适格"而被驳回。然而,尽管法律有所进步,对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的限制仍然存在。
生态环境诉讼中针对民事公益诉讼与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的处理方式。当两者涉及同一损害行为时,法院将受理并由同一审判组织审理。在处理过程中,如果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案件先于民事公益诉讼完成,未涵盖的诉讼请求会在之后作出裁判。企业偷排污水的行为将承担民事、
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下消费者协会的角色变化及支持措施。消费者协会被赋予更多职责以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包括举证责任倒置等改变有助于消费者维权。政府应支持消费者协会履行职责并提供必要经费。同时,公益诉讼主体扩大也受到关注,以更好地维护消费者利益。最后提醒消
公益诉讼的分类。根据诉讼性质,公益诉讼分为民事和行政两类;根据提起主体,分为公诉和私诉;根据当事人确定方式,有法定、协议和任意公益诉讼;根据保护利益的不同,包括环境、劳动、消费者权益等;根据提起目的,分为实体权益保护和法律道德秩序保护两类。
消费公益诉讼的界定和法律处理。消费公益诉讼源于罗马法中的公法与私法的划分,包括国家机关和社会组织提起的狭义公益诉讼和公民等提起的私益诉讼。处理时需区分两种诉讼方式,遵循双轮驱动原则,尊重当事人意思自治和处分权。《解释》规定了公益诉讼和私益诉讼的交叉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