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诉讼是指特定的国家机关和相关组织和个人,根据法律的授权,对违反法律法规、侵犯国家利益、社会利益或特定他人利益的行为,向法院起诉,由法院依法追究法律责任的活动。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五十五条规定,对污染环境、侵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五十八条规定,对污染环境、破坏生态,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符合一定条件的社会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这些条件包括:依法在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登记,并专门从事环境保护公益活动连续五年以上且无违法记录。符合规定的社会组织提起诉讼后,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受理。提起诉讼的社会组织不得通过诉讼牟取经济利益。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四条规定,如果社会组织的章程确定其宗旨和主要业务范围是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并从事环境保护公益活动,可以认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五十八条所指的“专门从事环境保护公益活动”的社会组织。提起的诉讼应与其宗旨和业务范围具有关联性。此外,如果社会组织在提起诉讼前五年内未因从事业务活动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而受到行政、刑事处罚,可以认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五十八条所指的“无违法记录”的社会组织。
根据诉讼法的性质或被诉对象的不同,公益诉讼可以分为民事公益诉讼和行政公益诉讼。根据提起诉讼的主体,公益诉讼可以划分为检察机关提起的公益诉讼、其他社会团体和个人提起的公益诉讼。
公益诉讼包括民事公益诉讼和行政公益诉讼。这是根据适用的诉讼法的性质或被诉对象的不同划分的。根据提起诉讼的主体,公益诉讼可以划分为检察机关提起的公益诉讼、其他社会团体和个人提起的公益诉讼。前者称为民事公诉或行政公诉,后者称为一般公益诉讼。
民事公益诉讼和行政公益诉讼在以下方面存在区别:
(1)所维护的法律规范性质不同:民事公益诉讼维护的是行政法律规范,而行政公益诉讼维护的是民事法律规范。
(2)被告不同:行政公益诉讼以行政机关或其他公权机关为被告,而民事公益诉讼以民事主体或私人为被告。
公益诉讼具有以下特征:
1.公益诉讼的原告是不特定的人,一般仅指无利害关系的人。
2.原告起诉的出发点在于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法律尊严及社会公平正义,而非个人一己私利。
3.公益诉讼涉及的案件范围宽泛,可以是民事侵权行为,也可以是行政违法、刑事犯罪活动。
4.公益诉讼的地位体现在对国家机关执法能力不足的补充与协助,而非取代国家机关进行执法活动。
5.原告在胜诉后往往受到一定的物质奖励。
公益诉讼是坚守正义,是为大多数人的合法利益、甚至是被侵害的国家利益寻求司法救济的一种形式。它以私权的形式来维护公共利益,是一种成功的尝试,也反映了我国公民理性维权意识的觉醒。公益诉讼制度可以将一些复杂的社会矛盾转化为法律问题,通过司法途径解决,使当事人的思维趋于理性化。它可以有效地发泄不满、愤怒等情绪,防止纠纷升级为对抗性活动,达到解决利益矛盾、维护安定团结、社会和谐稳定的目的。
生态环境诉讼中针对民事公益诉讼与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的处理方式。当两者涉及同一损害行为时,法院将受理并由同一审判组织审理。在处理过程中,如果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案件先于民事公益诉讼完成,未涵盖的诉讼请求会在之后作出裁判。企业偷排污水的行为将承担民事、
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下消费者协会的角色变化及支持措施。消费者协会被赋予更多职责以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包括举证责任倒置等改变有助于消费者维权。政府应支持消费者协会履行职责并提供必要经费。同时,公益诉讼主体扩大也受到关注,以更好地维护消费者利益。最后提醒消
公益诉讼的分类。根据诉讼性质,公益诉讼分为民事和行政两类;根据提起主体,分为公诉和私诉;根据当事人确定方式,有法定、协议和任意公益诉讼;根据保护利益的不同,包括环境、劳动、消费者权益等;根据提起目的,分为实体权益保护和法律道德秩序保护两类。
消费公益诉讼的界定和法律处理。消费公益诉讼源于罗马法中的公法与私法的划分,包括国家机关和社会组织提起的狭义公益诉讼和公民等提起的私益诉讼。处理时需区分两种诉讼方式,遵循双轮驱动原则,尊重当事人意思自治和处分权。《解释》规定了公益诉讼和私益诉讼的交叉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