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诉讼是民事诉讼的一种特殊形态,其受理条件除了特别规定外,还应适用一般规定中的起诉与受理条件。根据新法第一百一十九条的积极条件和第一百二十四条的消极条件,除非与第五十五条规定相冲突,可直接适用这些规定。具体而言,除了第一百一十九条第(一)项关于“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规定不能完全适用于公益诉讼外,其他规定可以直接适用。
受理公益诉讼案件的特殊条件是必须满足第五十五条规定的“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公益诉讼与私益诉讼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保护的是涉及公共利益的事项。而“社会公共利益”是一个不确定的法律概念,界定较为困难。从理论上来说,一般指的是“不确定多数人的利益”,具体包括扩散性利益和集合性利益两种类型。扩散性利益指的是在事先没有任何关系的人之间,基于特定的事实原因产生联系,共同拥有的超越个人的不可分割的利益(例如,由于环境污染导致生态破坏,原告提起的公益诉讼);而集合性利益也是超越个人且不可分割的,它属于在成员之间已存在特定法律关系的特殊团体,在成员身份上也比扩散性利益更为确定(例如,消费者团体因商家的霸王条款或不当行为而受损,由消费者团体提起的公益诉讼)。
为了审查确认是否发生了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人民法院在受理公益诉讼案件时,要求原告提供初步证据材料,以表明上述两种公共利益被损害的事实,并由法院审查确认其存在。公益诉讼的基本判断标准应是:在一个特定的诉讼中,原告提出的诉讼请求所保护的法益是否超过了私人利益的范围。如果是,即为公益诉讼;否则为私益诉讼。
关于缺席审理的处理方式。当当事人接到法院传票后选择不出庭参加案件审理,法院可采取缺席判决或撤诉措施,并由当事人承担相应后果。具体法律规定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第一百四十三条、一百四十四条和一百四十五条规定。
处置建筑垃圾的单位在运输过程中沿途丢弃、遗撒建筑垃圾的法律处罚规定。单位需遵守相关规定,否则将受到罚款等处罚。同时,文章介绍了生活垃圾的四大处理方法,包括填埋、焚烧、堆肥等,并分析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
法院宣判后是否可以撤诉的问题。根据民事诉讼法规定,一旦法院宣判且判决生效,原告无法再撤诉。但在宣判前,原告有权要求撤回其起诉。对于已宣判的案件,如原告对判决不满,可在上诉期内提起上诉或依法申请再审。同时,文章还介绍了与撤诉相关的法律规定和情景。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进步,发展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需求也日益增长,城镇化水平的增快,环境污染也越来越严重,那么环境污染中水污染是相对来说最为严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