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广泛使用的“公益诉讼”术语并非法律上的概念。目前普遍认为,公益诉讼是指特定国家机关、相关组织和个人根据法律授权,对违反法律法规、侵犯国家利益、社会利益或特定他人利益的行为向法院起诉,由法院依法追究法律责任的活动。
公益诉讼的主体主要包括人民检察院、社会公益团体和个人等。无论是自然人、社会组织、检察机关还是行政机关作为原告参与公益诉讼,都有各自的优势和劣势。因此,建立一种互补的多元主体模式将更符合现实需求。每个人都是自己利益的最佳保护者,赋予公民公益诉讼起诉权是法律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1、人民检察院:人民检察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法律监督机关,作为国家公诉机关代表公共利益提起诉讼,这是其职责所在。在刑事诉讼中,检察院代表国家对犯罪嫌疑人提起诉讼以追究刑事责任,作为政府的代言人,旨在推动、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共利益。
2、社会公益团体:社会公益团体是指非政府的、以社会公益事业为主要追求目标的社会组织与团体。市民社会需要通过在公共领域进行公共沟通才可能达成,不是任何一个人有权力说我代表、我限定、我就是就能实现的,因此,公益诉讼更多的应是一种动员、沟通、教育的方式,通过这些方式来实现公共利益。
3、个人:或称个体,一般指一个人或一个群体中的特定主体。个人在什么样的事件中能够声称自己代表公共利益,当然这种所谓的代表公共利益都是声称,都是自己认为的。
根据诉讼法的性质或被诉对象的不同,公益诉讼可分为民事公益诉讼和行政公益诉讼;根据提起诉讼的主体,公益诉讼可分为检察机关提起的公益诉讼、其他社会团体和个人提起的公益诉讼。
公益诉讼包括民事公益诉讼和行政公益诉讼,这是根据适用的诉讼法的性质或被诉对象的不同划分的;根据提起诉讼的主体,公益诉讼可分为检察机关提起的公益诉讼、其他社会团体和个人提起的公益诉讼,前者称为民事公诉或行政公诉,后者称为一般公益诉讼。
1、所维护的法律规范性质不同,前者维护行政法律规范,后者维护民事法律规范。
2、被告不同,行政公益诉讼以行政机关或其他公权机关为被告,而民事公益诉讼以民事主体(或私人)为被告。
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的定义和意义,它是指检察院、公民或社会组织认为行政主体的行为违法并侵害公共利益时,可向法院提起诉讼的制度。该制度在中国尚未立法承认,但建立此制度有理论基础和现实需求。行政公益诉讼的特点包括非私人利益的维护、预防性以及判决的扩张性。
排污申报登记制度的重要性及其相关规定。该制度是环境管理的基础,有助于环境保护部门了解本地污染状况和变化情况,为环境监督管理提供依据。文章详细阐述了法律法规对排污申报的要求、申报登记的要求和程序、污染物的种类以及申报登记的程序和检查。排污单位必须按照法
政策法规处的行政复议相关内容。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对环保行政部门的行政行为不满意的可申请复议。复议内容包括对环保部门的行政处罚、侵犯经营自主权、许可证办理、证书变更等决定的不满。申请人应在得知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60日内提出复议申请。复议机关应在受理申
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处理的现状和问题。指出修宪处理并非现实选择,重点在于加强已有应急法律规范的修改和完善。同时,建立突发环境污染应急管理机构,整合到国家常规管理体制中,并进行实践检验和应急处理演习。编制环境应急预案和加强应急监测能力建设也是完善应急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