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诉讼主体

时间:2024-07-06 浏览:21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95952
法律对公益诉讼主体有着严格的要求,但是由于公益诉讼案件覆盖面积广,对于主体的界定模糊不清,导致最后受损的还是公民的利益。那么,什么是公益诉讼?它的主体是什么?分为哪几类?为了给你解答相关的疑惑,小编为您整理了相关的法律知识,供您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公益诉讼的定义

在中国,广泛使用的“公益诉讼”术语并非法律上的概念。目前普遍认为,公益诉讼是指特定国家机关、相关组织和个人根据法律授权,对违反法律法规、侵犯国家利益、社会利益或特定他人利益的行为向法院起诉,由法院依法追究法律责任的活动。

公益诉讼的主体

公益诉讼的主体主要包括人民检察院、社会公益团体和个人等。无论是自然人、社会组织、检察机关还是行政机关作为原告参与公益诉讼,都有各自的优势和劣势。因此,建立一种互补的多元主体模式将更符合现实需求。每个人都是自己利益的最佳保护者,赋予公民公益诉讼起诉权是法律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公益诉讼主体介绍

1、人民检察院:人民检察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法律监督机关,作为国家公诉机关代表公共利益提起诉讼,这是其职责所在。在刑事诉讼中,检察院代表国家对犯罪嫌疑人提起诉讼以追究刑事责任,作为政府的代言人,旨在推动、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共利益。

2、社会公益团体:社会公益团体是指非政府的、以社会公益事业为主要追求目标的社会组织与团体。市民社会需要通过在公共领域进行公共沟通才可能达成,不是任何一个人有权力说我代表、我限定、我就是就能实现的,因此,公益诉讼更多的应是一种动员、沟通、教育的方式,通过这些方式来实现公共利益。

3、个人:或称个体,一般指一个人或一个群体中的特定主体。个人在什么样的事件中能够声称自己代表公共利益,当然这种所谓的代表公共利益都是声称,都是自己认为的。

公益诉讼的分类

根据诉讼法的性质或被诉对象的不同,公益诉讼可分为民事公益诉讼和行政公益诉讼;根据提起诉讼的主体,公益诉讼可分为检察机关提起的公益诉讼、其他社会团体和个人提起的公益诉讼。

民事公益诉讼和行政公益诉讼介绍

公益诉讼包括民事公益诉讼和行政公益诉讼,这是根据适用的诉讼法的性质或被诉对象的不同划分的;根据提起诉讼的主体,公益诉讼可分为检察机关提起的公益诉讼、其他社会团体和个人提起的公益诉讼,前者称为民事公诉或行政公诉,后者称为一般公益诉讼。

民事公益诉讼和行政公益诉讼的区别:

1、所维护的法律规范性质不同,前者维护行政法律规范,后者维护民事法律规范。

2、被告不同,行政公益诉讼以行政机关或其他公权机关为被告,而民事公益诉讼以民事主体(或私人)为被告。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