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问题的重要特点在于其“外部不经济性”,即市场主体行为对环境资源的不利影响由第三方承担。在共有资源和公共物品方面,这种“外部不经济性”表现得非常明显。如果市场主体可以任意开发、利用共有资源或向环境中排放污染物,那么每个市场主体都可以从过度开发、利用环境资源中获得全部正效益,而负效益则由其他开发利用者和后来者承担。这样,每个市场主体都会无节制地开发、利用环境资源,从长远来看,多个市场主体的共同行为必然导致环境资源的枯竭、污染、毁灭,对全体开发利用者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害,这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共有物的悲剧”。
由于环境问题具有“外部不经济性”,市场主体在决策时往往只考虑自身的成本和收益,而忽视了环境要素的投入和产出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后果。在竞争的压力下,市场主体即使意识到其活动给社会造成的环境成本代价,只要其行为不受严厉惩罚,也往往置之不理,将环境成本转嫁给他人和未来。正因为过度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代价不是由开发利用者承担,污染环境的代价不是由污染者承担,他们就不愿花费大量资金来保护自然资源、防治环境污染。由此,保护自然资源、防治环境污染成为市场经济的“盲区”,而“外部不经济性”则成为产生环境问题的重要经济根源。
面对市场在环境资源领域的“失灵”,政府必须干预,采取有效措施保护环境资源,鼓励环境资源的有效利用,即通过促使外部不经济性的内部化,达到社会所期望的环境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设计的环境政策与法律体系主要有三种类型:“直接控制型”、“间接调控型”和“自我调控型”。
“直接控制型”是制定和实施环境资源法律法规,采取“命令和控制”措施,同时为经济计划、经济手段、宣传手段提供法律框架和基本保障。该模式主要应用于污染控制,在自然资源管理中也有一定应用。其特点是严格、强制,污染环境者或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者必须遵守法律法规,否则会受到制裁。
“间接调控型”采用经济手段,按照环境资源有偿使用和“污染者付费原则”,通过市场机制,使开发、利用、污染、破坏环境资源的生产者、消费者承担经济代价,将环境成本纳入经济分析和决策过程,促使开发、利用、污染、破坏环境资源者选择更有利于环境资源的方式。同时,该模式可以筹集资金,由政府根据需要加以支配,支持清洁工艺技术的研究、开发、推广、应用,以及环境综合整治、污染源治理、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受害者的救济等。
“自我调控型”是指市场主体自觉遵循环境规则,通过内部机制实现环境保护。这种模式要求企业建立和完善环境管理体系,制定环境目标和指标,采取相应的措施确保环境保护的实施。
综上所述,“经济靠市场,环保靠政府”是解决环境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路,通过环境经济法律制度的设计和实施,可以有效地内部化外部不经济性,促进环境管理的法制化。
排污申报登记制度的重要性及其相关规定。该制度是环境管理的基础,有助于环境保护部门了解本地污染状况和变化情况,为环境监督管理提供依据。文章详细阐述了法律法规对排污申报的要求、申报登记的要求和程序、污染物的种类以及申报登记的程序和检查。排污单位必须按照法
政策法规处的行政复议相关内容。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对环保行政部门的行政行为不满意的可申请复议。复议内容包括对环保部门的行政处罚、侵犯经营自主权、许可证办理、证书变更等决定的不满。申请人应在得知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60日内提出复议申请。复议机关应在受理申
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处理的现状和问题。指出修宪处理并非现实选择,重点在于加强已有应急法律规范的修改和完善。同时,建立突发环境污染应急管理机构,整合到国家常规管理体制中,并进行实践检验和应急处理演习。编制环境应急预案和加强应急监测能力建设也是完善应急机
合同一方有违规即可,返还财产是经济法律主体承担民事责任的其中一种形式。这些条款继续有效,仍可以作为处理善后事宜的依据。上述效力为合同解除最基本的法律后果。此外,合同解除还牵涉到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这就是解除前债权债务关系如何了结,即合同解除前已经履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