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其它经济类法律 > 环保法 > 环境保护改善 > 论《环境保护法》中制度条款的完善

论《环境保护法》中制度条款的完善

时间:2024-11-30 浏览:25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96150

对《环境保护法》中的制度条款进行分析与修改建议

一、体现“大环境”观念,扩大环保制度适用范围

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以下简称《环境保护法》)的实施对中国的环境保护事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先后制定和修改了20多部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法规,这导致了《环境保护法》中相关制度的规定与现行单项环境法律、法规相冲突,失去了指导和协调各单行法的功能。

此外,《环境保护法》中的管理模式和理念主要以强制管理和制裁为主,无法适应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要求。同时,环境保护的观念也发生了变化,不再仅仅局限于防止污染,而是更加注重风险预防、代际公平、公众参与、全过程控制等新思想、新原则的应用。

因此,我们认为《环境保护法》中的制度条款需要进行修改和完善,以体现“大环境”观念,扩大环保制度的适用范围,适应新时期的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需要。

二、重新规定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是我国环境管理制度中最为有效的两项制度。然而,《环境保护法》中的相关规定已经显得滞后,无法与新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相适应。

新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扩大了评价的范围,包括对规划的评价,因此需要对《环境保护法》中的环评范围、主体和程序进行重新规定。同样,三同时制度也应该扩大适用范围,包括自然开发项目。

此外,对于其他仍然可行的制度,我们应该保留并扩大其适用范围。例如,将重大污染事故的报告与应急制度扩大为重大污染与资源破坏事故的报告与应急制度。

三、将许可制度作为环境管理的基本制度

在1989年《环境保护法》的修改中,排污许可制度并未被采纳,仅规定了排污申报制度。然而,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我国环境管理中广泛实施了许可制度,如排污许可证、海洋倾废许可证、林木采伐许可证等。

因此,我们建议在此次修改《环境保护法》时,将申报与审批许可相结合,将其作为环境管理的基本制度,并不局限于排污的申报与许可,而是扩大为环境与资源管理的申报与许可制度,为其他单行法规定提供法律依据。

综上所述,根据国家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指导思想的变化,我们认为《环境保护法》中的制度条款需要进行修改和完善,以体现“大环境”观念,关注环境公平,适应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要求。我们建议重新规定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并将许可制度作为环境管理的基本制度。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环境公益诉讼的原告资格

    环境公益诉讼的原告资格,主要授予检察院、环境行政机关、环境团体或个人等主体。在欧美国家,检察院被视为有资格提起环境公益诉讼的当然主体,而中国的地方立法和司法实践也认可了检察院作为原告的身份。然而,检察院在环境公益诉讼中只能进行有限的事后救济,其监督是

  • 政府支持垃圾分类的法律措施

    政府如何通过法律措施支持垃圾分类和处理。政府可以在小区建立垃圾分类设施,设立垃圾分拣处理站,吸纳就业并促进垃圾分类。同时,政府可限制过度包装和未经处理的蔬菜进入市场,从源头减少垃圾产生。这些措施旨在有效应对垃圾问题。

  • 非法排污水怎么处理

    非法排污水,按照分类的要求进行罚款处罚,造成严重污染的,追究其刑事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五十九条规定 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违法排放污染物,受到罚款处罚,被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依法作出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可以自责令改正之日的次日起

  • 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适用法律司法解释

    为正确审理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法律的规定,结合审判实践,制定本解释。第六条第一审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由污染环境、破坏生态行为发生地、损害结果地或者被告住所地的

  • 环境基本法立法目的探究
  • 环境公益诉讼的原告是什么意思
  • 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原则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