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以下简称《环境保护法》)的实施对中国的环境保护事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先后制定和修改了20多部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法规,这导致了《环境保护法》中相关制度的规定与现行单项环境法律、法规相冲突,失去了指导和协调各单行法的功能。
此外,《环境保护法》中的管理模式和理念主要以强制管理和制裁为主,无法适应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要求。同时,环境保护的观念也发生了变化,不再仅仅局限于防止污染,而是更加注重风险预防、代际公平、公众参与、全过程控制等新思想、新原则的应用。
因此,我们认为《环境保护法》中的制度条款需要进行修改和完善,以体现“大环境”观念,扩大环保制度的适用范围,适应新时期的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需要。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是我国环境管理制度中最为有效的两项制度。然而,《环境保护法》中的相关规定已经显得滞后,无法与新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相适应。
新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扩大了评价的范围,包括对规划的评价,因此需要对《环境保护法》中的环评范围、主体和程序进行重新规定。同样,三同时制度也应该扩大适用范围,包括自然开发项目。
此外,对于其他仍然可行的制度,我们应该保留并扩大其适用范围。例如,将重大污染事故的报告与应急制度扩大为重大污染与资源破坏事故的报告与应急制度。
在1989年《环境保护法》的修改中,排污许可制度并未被采纳,仅规定了排污申报制度。然而,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我国环境管理中广泛实施了许可制度,如排污许可证、海洋倾废许可证、林木采伐许可证等。
因此,我们建议在此次修改《环境保护法》时,将申报与审批许可相结合,将其作为环境管理的基本制度,并不局限于排污的申报与许可,而是扩大为环境与资源管理的申报与许可制度,为其他单行法规定提供法律依据。
综上所述,根据国家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指导思想的变化,我们认为《环境保护法》中的制度条款需要进行修改和完善,以体现“大环境”观念,关注环境公平,适应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要求。我们建议重新规定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并将许可制度作为环境管理的基本制度。
处置建筑垃圾的单位在运输过程中沿途丢弃、遗撒建筑垃圾的法律处罚规定。单位需遵守相关规定,否则将受到罚款等处罚。同时,文章介绍了生活垃圾的四大处理方法,包括填埋、焚烧、堆肥等,并分析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进步,发展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需求也日益增长,城镇化水平的增快,环境污染也越来越严重,那么环境污染中水污染是相对来说最为严重的。
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及其相关法规。标准包括三类区域的不同噪声限值,并强调定期评估与适时修订的重要性。同时,文章还介绍了噪声工作岗位的判定,依据GBZ 2.1相关法规,对噪声职业暴露实行严格的限值制度,并指出噪声含量未超标准不代表无污染。目前国
居民噪声扰民标准和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居民噪声扰民标准规定了一级生活区夜晚噪声不得超过50分贝,二级生活区则需控制在65分贝以下,并明确了装修时间和夜间施工的限制。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则根据不同区域和白天夜晚的不同时段制定了相应的噪声排放标准。违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