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央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海洋环境保护法进行了修改,增加了一些制度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其中包括生态保护红线制度的引入,明确了重要的海洋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的划定,以实现严格的保护。此外,根据全国海洋主体功能区划,还要制定海洋功能区规划,并建立生态保护和补偿制度。对于一些关键海域污染物排放超标和未完成环保目标的海域,还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限制审批。这些规定是中央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
本次海洋环境保护法的修改的主要动因是2011年康菲溢油事件。根据现行法律规定,最高罚款金额为30万元,被认为是杯水车薪。因此,本次修改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加大处罚力度,取消了最高罚款金额的限制。一般或较大的海洋环境污染事故将按照直接损失的20%计算罚款,而重大或特大的事故将按照直接损失的30%计算罚款。此外,对于超标排放、超总量排放、非法排污以及未采取措施应对污染事故的行为,将按日计算罚款。同时,对于发生重大污染事故的单位和个人,除了对单位罚款外,还将对单位的直接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员按照其一年收入的50%以下进行罚款。对于未经批准先行建设的海洋工程,将处以投资总额1%至5%的罚款。这些措施将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
为了方便社会对海洋污染的监督,修改后的海洋环境保护法明确要求环保部门、海洋行政主管部门等相关部门公布海洋环境信息。同时,排污企业也要公布排污信息,以便社会监督。
各级人民政府对排污企业的检查制度。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等有关部门有现场检查权,可查封、扣押违规排污企业设施和设备。政府实行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每年向人大报告环境状况并接受监督。
海洋环境公益诉讼的困境和应对之策。随着海洋污染事故的频发,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公共利益面临挑战。当前,由于缺乏直接的诉讼主体和对公益损害认识不足等问题,海洋环境公益诉讼鲜有人问津。通过提出塔斯曼海轮海洋溢油生态索赔案等案例,文章指出了当前海洋环境公益诉讼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10起环境资源保护典型案例,其中3起为环保公益组织提起的民事公益诉讼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10起环境资源保护典型案例,并重点介绍了环保公益组织在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中的作用及其挑战。全国各级法院受理的环境资源民事案件数量上升,但环境公益组织参与诉讼的数量和能力均存在不足。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就拒绝受理的腾格里沙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环境资源保护典型案例。民事公益诉讼在环境资源保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环境公益组织在提起诉讼时面临困难,诉讼能力存在不足。最高人民法院正在审查中国绿发会提起的公益诉讼再审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