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环境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根据《刑法修正案八》,本罪已从结果犯演变为行为犯,从过错责任原则转变为带有严格责任性质的过错推定原则,并从过失犯扩展至承认存在间接故意的主观方面。
行为人在实施污染环境行为(如排放、倾倒或处置有放射性废物、含传染病病原体的废物、有毒物质或其他有害物质)时可能是故意的,也可能是过失的。然而,行为人对于危害结果(严重污染环境)所持的心理状态是过失的。
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一)》第60条的规定,在违反国家规定、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的情况下,公安机关应予以立案追诉的情形包括:
如果造成的环境污染导致公私财产损失达到三十万元以上,公安机关应予以立案追诉。
如果造成的环境污染导致基本农田、防护林地、特种用途林地五亩以上,其他农用地十亩以上,其他土地二十亩以上的基本功能丧失或遭受永久性破坏,公安机关应予以立案追诉。
如果造成的环境污染导致森林或其他林木死亡超过五十立方米,或者幼树死亡超过二千五百株,公安机关应予以立案追诉。
如果造成的环境污染导致一人以上死亡、三人以上重伤、十人以上轻伤,或者一人以上重伤并且五人以上轻伤,公安机关应予以立案追诉。
如果造成的环境污染导致传染病发生、流行或人员中毒达到《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级Ⅲ级以上情形,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公安机关应予以立案追诉。
如果造成的环境污染导致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或人身伤亡等其他严重后果,公安机关应予以立案追诉。
环境污染纠纷的举证责任及相关法规。规定污染者需承担侵权责任,需证明其行为与损害无关或符合法律规定的免责条件。以远安市化工厂超标排放为例,介绍了应对措施和法律责任。受害者可通过举报维护权益,并要求赔偿。具体赔偿金额需视情况而定,我国尚未明确规定相关赔偿
环境侵权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和赔偿原则。环境侵权作为新型侵权行为,因高度工业技术缺陷导致,采用过错责任与无过错责任并立的二元化归责体系。赔偿原则方面,应坚持全部赔偿与限制赔偿相结合,并适度运用惩罚性原则。由于现代工业生产排污具有高度危险性和涉及复杂的科
环境侵权行为的构成及国家保护环境防止污染的规定的作用。文章从解释论角度考察,对《民法通则》第124条和《环境保护法》第41条第1款的不同理解导致了对环境侵权行为构成要件及归责原则的分歧。文章指出,《民法通则》中的规定主要解决法律适用问题,应适用环保法
同时又通过比较污染环境罪与投放危险物质罪这两个罪名,得出它们的区别在于污染环境罪是过失犯罪、投放危险物质罪是故意犯罪;前者是法定犯、后者是自然犯;前者的行为后果是严重污染环境、后者的后果在于对公共安全造成的严重威胁,形成的可能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