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对于没有发生跨地区环境污染侵权案件,由发生地的人民法院负责管辖。而对于发生跨地区环境污染侵权案件,则由他们共同的上一级法院指定管辖。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环境侵权责任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于2015年2月9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644次会议通过,并于2015年6月3日起施行。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等法律规定,无论污染者是否有过错,对于因污染环境造成的损害,污染者都应承担侵权责任。如果污染者以排放符合国家或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为由主张不承担责任,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对于污染者不承担责任或减轻责任的情况,适用相关环境保护单行法的规定,如海洋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如果相关环境保护单行法没有规定,适用侵权责任法的规定。
如果两个以上的污染者共同实施污染行为导致损害,被侵权人根据侵权责任法第八条的规定请求污染者承担连带责任,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如果两个以上的污染者分别实施污染行为导致同一损害,每个污染者的行为都足以造成全部损害,被侵权人根据侵权责任法第十一条的规定请求污染者承担连带责任,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如果两个以上的污染者分别实施污染行为导致同一损害,每个污染者的行为都不足以造成全部损害,被侵权人根据侵权责任法第十二条的规定请求污染者承担责任,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如果两个以上的污染者分别实施污染行为导致同一损害,部分污染者的行为足以造成全部损害,而部分污染者的行为只造成部分损害,被侵权人根据侵权责任法第十一条的规定请求足以造成全部损害的污染者与其他污染者就共同造成的损害部分承担连带责任,并对全部损害承担责任,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对于两个以上的污染者污染环境的情况,人民法院应根据污染物的种类、排放量、危害性以及是否符合排放标准、是否超过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等因素来确定污染者承担的责任大小。
被侵权人在提起诉讼请求赔偿时,应提供证明污染者排放污染物、自身损害以及污染物与损害之间关联性的证据材料。
如果污染者能够证明以下情形之一,人民法院应认定污染行为与损害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排放的污染物没有可能造成该损害、可造成该损害的污染物未到达损害发生地、该损害在排放污染物之前已经发生、以及其他可以认定污染行为与损害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的情形。
对于环境污染案件中涉及的专门性问题,可以委托具备相关资格的司法鉴定机构提供鉴定意见,或者由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推荐的机构提供检验报告、检测报告、评估报告或监测数据。
当事人可以申请通知具有专门知识的人出庭,就鉴定意见、污染物认定、损害结果和因果关系等专业问题提出意见。如果当事人未申请,但人民法院认为有必要,可以进行释明。在法庭上提出的具有专门知识的人的意见,经当事人质证后,可以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
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或其委托的机构出具的环境污染事件调查报告、检验报告、检测报告、评估报告或监测数据等,经当事人质证后,可以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
如果被侵权人请求恢复原状,人民法院可以裁定污染者承担环境修复责任,并同时确定污染者不履行环境修复义务时应承担的环境修复费用。如果污染者在裁判确定的期限内未履行环境修复义务,人民法院可以委托他人进行环境修复,所需费用由污染者承担。
如果被侵权人起诉请求赔偿因污染造成的财产损失、人身损害以及为防止污染扩大和消除污染而采取的必要措施所支出的合理费用,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本解释适用于审理因污染环境、破坏生态造成损害的民事案件,但不适用于法律和司法解释对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另有规定的情况。另外,相邻污染侵害纠纷和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受污染损害发生的纠纷也不适用本解释。
对于在本解释施行前已经作出生效裁判的案件,如果根据法律规定需要再审,不适用本解释。而对于在本解释施行后尚未审结的一审和二审案件,适用本解释的规定。
环境侵权案件中法院如何认定证据的真实性、合法性与关联性。环境侵权案件的证据收集主体广泛,包括当事人、律师、行政执法机关等。在环境侵权案件中,我国实行“差别待遇”的举证责任原则,原告应收集有关开发建设、排污、污染物浓度和数量等证据,被告应收集不产生、未
污染环境侵权案件中污染者的证据责任。根据现行法律和规定,原告需证明污染行为和损害存在,被告需证明污染行为与损害结果无因果关系。污染者需积极取证,包括现场拍照、调查损害原因,并提供科学结论支持其观点。同时,当事人有附随义务,应及时报告污染者并配合取证。
环境污染侵权责任的成立、被告的抗辩是否成立以及原告的赔偿请求是否可支持。环境侵权民事责任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只要行为造成损害就要承担责任。被告的污染环境行为存在,原告被诊断出患有急性混合型白血病,因此关键在于是否存在因果关系。被告的抗辩理由不成立,原
行政处罚决定书的有效性及其相关问题。当事人签字后,决定书即视为有效,不执行将面临强制执行。对于决定书存在的错误,如编号、字迹、日期等错误,需重新制作并送达行政相对人;处罚种类和幅度有问题需重新履行告知程序;适用法律错误和事实错误需撤销决定书并重新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