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商解决是指在双方当事人平等自愿的前提下,通过友好协商、互谅互让达成和解协议,从而解决纠纷。
调解解决是指在有关组织(如人民调解委员会)或中间人的主持下,通过平等自愿、合法的方式分清是非、明确责任,并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促使双方当事人自主达成协议,从而解决纠纷。
仲裁解决是指纠纷当事人根据纠纷前或后达成的仲裁协议或合同中的仲裁条款,向仲裁机构提出申请,由仲裁机构依法审理并作出裁决,通过当事人对裁决的自觉履行或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从而解决纠纷。
诉讼解决是指纠纷当事人一方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由法院依法审理并作出判决或裁定,通过当事人对生效裁判的自觉履行或人民法院的强制执行,从而解决纠纷。
上述四种解决纠纷的方式中,仲裁和诉讼具有法律上的强制执行力,而协商和调解则不具备。因此,当事人对协商和调解达成的协议可以反悔。当然,采用何种方式解决具体的民事纠纷完全取决于当事人的意愿。
承担民事责任通常需要具备侵害行为、损害事实、因果关系以及主观过错这四个要件。由于环境污染损害纠纷的特殊性,各国法律多采用特殊的责任规则,我国法律也是如此。
因此,承担环境污染民事责任应当具备以下基本条件:一是排污者的排污行为造成环境污染危害;二是其他单位或个人受到损害;三是环境污染危害与他人受到损害互为因果关系。简而言之,排污行为、损害事实、因果关系是环境污染民事责任的三个法定条件。
原国家环保局关于环境污染侵权责任法定条件的解释符合法学原理和立法宗旨,并在我国环境行政执法和环境司法实践中得到普遍适用,必须严格执行。
因环境污染侵害他人造成人身损害的,应当赔偿医疗费、护理费、交通费等治疗和康复支出的合理费用,以及因误工减少的收入。如果造成残疾,还应当赔偿残疾生活辅助器具费和残疾赔偿金。如果造成死亡,还应当赔偿丧葬费和死亡赔偿金。
因环境污染侵害他人财产的,财产损失按照损失发生时的市场价格或其他方式计算。
因环境污染侵害他人人身权益,造成他人严重精神损害的,被侵权人可以请求精神损害赔偿。
环境侵权案件中法院如何认定证据的真实性、合法性与关联性。环境侵权案件的证据收集主体广泛,包括当事人、律师、行政执法机关等。在环境侵权案件中,我国实行“差别待遇”的举证责任原则,原告应收集有关开发建设、排污、污染物浓度和数量等证据,被告应收集不产生、未
污染环境侵权案件中污染者的证据责任。根据现行法律和规定,原告需证明污染行为和损害存在,被告需证明污染行为与损害结果无因果关系。污染者需积极取证,包括现场拍照、调查损害原因,并提供科学结论支持其观点。同时,当事人有附随义务,应及时报告污染者并配合取证。
环境污染侵权责任的成立、被告的抗辩是否成立以及原告的赔偿请求是否可支持。环境侵权民事责任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只要行为造成损害就要承担责任。被告的污染环境行为存在,原告被诊断出患有急性混合型白血病,因此关键在于是否存在因果关系。被告的抗辩理由不成立,原
行政处罚决定书的有效性及其相关问题。当事人签字后,决定书即视为有效,不执行将面临强制执行。对于决定书存在的错误,如编号、字迹、日期等错误,需重新制作并送达行政相对人;处罚种类和幅度有问题需重新履行告知程序;适用法律错误和事实错误需撤销决定书并重新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