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涉及环境污染损害赔偿纠纷时,当事人可以选择请求行政机关进行调解处理。有权对污染损害赔偿纠纷进行处理的行政机关包括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依法行使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
如果通过行政处理无法解决环境污染损害赔偿纠纷,即当事人对行政机关的处理决定不服时,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司法解决将按照法律规定的诉讼程序进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是在2009年12月26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并自2010年7月1日起施行。该法的出台进一步完善了环境污染纠纷的处理规定,环保部门应该根据该法的规定对污染纠纷进行处理。
根据《侵权责任法》第六十五条的规定,因污染环境造成损害的,污染者应当承担侵权责任。根据第六十六条的规定,因污染环境发生纠纷,污染者应当承担举证责任,证明自己符合法律规定的不承担责任或减轻责任的情形,以及其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
结合《山东省环境保护条例》的相关规定,当满足以下四个条件时,致害人应承担赔偿责任:
在满足上述条件的情况下,环保部门应根据《侵权责任法》、《山东省环境保护条例》等相关规定进行调解。如果调解不成功,应及时作出裁决,而不应简单地推脱责任并引导受害人到法院起诉。
环境的好坏与城市排放二氧化碳和工业企业排放有害气体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您对此有任何疑问,欢迎在线咨询。
环境侵权案件中法院如何认定证据的真实性、合法性与关联性。环境侵权案件的证据收集主体广泛,包括当事人、律师、行政执法机关等。在环境侵权案件中,我国实行“差别待遇”的举证责任原则,原告应收集有关开发建设、排污、污染物浓度和数量等证据,被告应收集不产生、未
污染环境侵权案件中污染者的证据责任。根据现行法律和规定,原告需证明污染行为和损害存在,被告需证明污染行为与损害结果无因果关系。污染者需积极取证,包括现场拍照、调查损害原因,并提供科学结论支持其观点。同时,当事人有附随义务,应及时报告污染者并配合取证。
环境污染侵权责任的成立、被告的抗辩是否成立以及原告的赔偿请求是否可支持。环境侵权民事责任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只要行为造成损害就要承担责任。被告的污染环境行为存在,原告被诊断出患有急性混合型白血病,因此关键在于是否存在因果关系。被告的抗辩理由不成立,原
行政处罚决定书的有效性及其相关问题。当事人签字后,决定书即视为有效,不执行将面临强制执行。对于决定书存在的错误,如编号、字迹、日期等错误,需重新制作并送达行政相对人;处罚种类和幅度有问题需重新履行告知程序;适用法律错误和事实错误需撤销决定书并重新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