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侵权纠纷适用法律的原则
1、环境法律中关于侵权责任的法律规范属于特别性规定的,根据特别法优于普通法的原则,环境法规范具有优先适用的效力。
2008年修订的《水污染防治法》第八十五条第三款规定,水污染损害是由受害人故意造成的,排污方不承担赔偿责任。水污染损害是由受害人重大过失造成的,可以减轻排污方的赔偿责任。
这一规定同时吸收了一般侵权的过错责任原则和特殊侵权的无过错责任原则的内容,对于确定水污染损害赔偿责任的归属具有特别意义,而《侵权责任法》对此并无类似的规定。在审理此类水污染损害赔偿纠纷中,应适用《水污染防治法》的规定对当事人应承担的民事责任加以确定。
2、环境法律中的侵权责任法律规范的内容属于笼统性、原则性的规定,一般不作为司法裁判援引的法律依据。
从总体上看,环境法调整的法律关系的性质和内容主要还是属于环境行政法律关系的范畴,环境民事法律关系并不是其调整的重点,使得环境侵权的规范在环境法律中数量较少、内容简略。
如《放射性污染防治法》第五十九条规定:“因放射性污染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第八十四条第一款规定:“受到固体废物污染损害的单位和个人,有权要求依法赔偿损失。”《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第六十一条规定:“受到环境噪声污染危害的单位和个人,有权要求加害人排除危害;造成损失的,依法赔偿损失。”
这些规定是环境法中的一般性规定,尽管这些规定与《侵权责任法》的立法宗旨相符,但由于其内容过于原则性,缺乏可操作性,无法解决当事人争议的关键问题。在环境法律没有具体规定的情况下,应适用《侵权责任法》的规定来确定责任主体、责任构成、承担责任的具体方式等。
3、环境法律中的侵权责任法律规范已经被《侵权责任法》的规定取代的,应适用《侵权责任法》的规定。
现行的环境基本法和单行法多数出台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其中的某些规定已明显滞后于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环境,无法适应当前环境整治工作的需要,后法的一些新规定取而代之是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的必然要求。
环境污染纠纷的举证责任及相关法规。规定污染者需承担侵权责任,需证明其行为与损害无关或符合法律规定的免责条件。以远安市化工厂超标排放为例,介绍了应对措施和法律责任。受害者可通过举报维护权益,并要求赔偿。具体赔偿金额需视情况而定,我国尚未明确规定相关赔偿
环境侵权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和赔偿原则。环境侵权作为新型侵权行为,因高度工业技术缺陷导致,采用过错责任与无过错责任并立的二元化归责体系。赔偿原则方面,应坚持全部赔偿与限制赔偿相结合,并适度运用惩罚性原则。由于现代工业生产排污具有高度危险性和涉及复杂的科
环境侵权行为的构成及国家保护环境防止污染的规定的作用。文章从解释论角度考察,对《民法通则》第124条和《环境保护法》第41条第1款的不同理解导致了对环境侵权行为构成要件及归责原则的分歧。文章指出,《民法通则》中的规定主要解决法律适用问题,应适用环保法
公司是侵权责任法的规定的主体之一,公司侵犯了他人合法利益的,受侵权责任法的管辖,例如公司因环境侵权损害公众利益等。根据法律规定推定行为人有过错,行为人不能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因为法定代表人地位的特殊性,往往造成其权利过大,可能会有利